【書展2019】小朋友學英文忌操練 英語專家:要有互動才學好

撰文:王淑君
出版:更新:

很多父母都希望小朋友從小學好英文,在家中、在街上的日常生活中都多和孩子說英文,期望營造一個「多聽多說」的英文環境。但是,資深英語專家施敏文教授卻遇上過令人極尷尬的事,因家長的英語發音不準,而鬧出笑話。要學英文,還有什麼好方法呢?

將「eat your food」變「it your food」便很易鬧出笑話。(VCG圖片)

香港小孩都是「繁忙兒童」,在快餐店的一隅,便有一位媽媽正在催促孩子快點完成面前的食物,趕過下一個行程。施教授當時坐在他們的旁邊,不停聽到港媽尖聲叫:「It your foot! It your foot!」令他心生疑慮。原來是港媽的英語發音不正,曾把「Eat your food」的發音錯發,讓人笑話。

施教授也是一子一女的父親,他也曾就子女學習英語的問題而思考過。「假如要孩子學習到native speaker一樣的英文,不用思考便能出口成文,由出生的第一天便要開始和他說純正的英語。」即使BB尚未聽懂、不懂表達,但在不知不覺之間也在吸收語文能力,到牙牙學語的時候,便能說出英語來。他也想過和太太一個說英文、一個說中文,培育雙語寶寶。「我轉頭一想,我的家人都說廣東話,假如我的孩子和我的父母在場,我要和父母說英文嗎?」他認為,親人之間的真摰交流比英文重要,便放棄了當初的想法。「最後我的子女都能上大學,即使在3歲才學習英文,程度要應付學習和工作也不成問題。」他笑說。

認清教育目標

身為過來人的他,建議家長在培育孩子的英語能力時,必先認清教育的目標。要是想孩子如外國人般出口便是英文,就由出生開始和他以英文溝通;假如想孩子在學業上加強英語,則在平日和他多學習便可。

愈早做補充,不代表愈有用。(VCG圖片)

對於港媽經常在溝通之中夾雜英語生字,如「吃點Carrot啦!」、「你今日有冇be quiet呀?」,可能是想孩子多聽多學習一些生字,不過施教授直指其實對學習英文沒有用處。

另外,書展開鑼又是父母大掃補充練習的時候,他也提醒死記硬背式的文法練習並不能幫助孩子學習英文,也不是愈早操練,愈能「贏在起跑線」。

資深英語專家施敏文教授。(王淑君攝)

讓孩子學習英文有竅門

施教授表示,學英文最重要是令小朋友對英文產生興趣。「有學生的女兒很喜歡英語,很喜歡看書,年僅14歲便贏了全國的徵文比賽冠軍。」而興趣的起源便是「互動」。

「無論是上堂學習phonics、看影片學英文歌、用點讀筆看故事書,這些都是小朋友學英文的途徑,都沒有壞處。」他認為,要小朋友持續對英文產生興趣,必需有所互動。「例如,看故事書時有父母問他問題、講故事,上課時有老師互動,點讀筆一點有回應,其實也算是互動。」他說。

他憶起兒子升小時,一開始面對英文默書也很困難,相信對很多家長而言也很有壓力。「後來兒子發現英文生字的讀音和字母組合有關係,默書便能自行溫習,不用我在旁了。」施教授觀察到本地家長和孩子都有點「港式口音」,今年書展推出新書《英語本色》,希望大家多加留意發音,學習英文更從容。擁有多年培訓英語教師經驗的他坦言花了2年時間撰寫此書,蒐集了常見的港式英語實例,再提供發準音的小貼士,希望能幫助到一眾家長和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