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問題有技巧 不要再只停留「甚麼」和「為甚麼」|Miss Duscha

撰文:Miss Duscha
出版:更新:

相信很多精明的家長都知道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不應該只給予孩子答案,而是透過發問去啟發孩子思考。
但是,你會問甚麼問題呢?例如,孩子看見天空上的飛機,他感到很好奇。你是否只會問:「孩子,你知道這是甚麼?」又或者你會問:「孩子,你知道飛機為甚麼會飛?」可是,「甚麼」及「為甚麼」的問題不足以發揮孩子的高層次思維,並浪費了一個充滿好奇心的孩子的學習機會。

(Miss Duscha提供圖片)

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布盧姆分類學。這是教育學必備的模型。每一位寫過教學計劃的老師,應該都使用過布盧姆分類學。簡單而言,老師的一堂課,我們不只是希望學生僅僅明白「這是甚麼?」,例如甚麼是等邊三角形?甚麼是萬有引力?又或者「為甚麼?」,例如為甚麼已發生的事情要用過去式(英文)。我們更希望學生不只知道、理解,還要應用、分析、評估和創造。

我會利用布盧姆分類學,跟父母分享一下與孩子玩耍、說故事、玩遊戲、做功課及生活時可以問甚麼問題,以刺激孩子高階思維。

現在我會針對布盧姆分類學進行解說。首先,你要了解由低階到高階思維的次序是,認知>理解>應用>分析>評估>創造。這不是說低階思維不重要,沒有低階思維亦難以建立高階思維。

第二,如果家長只問甚麼和為甚麼,其實孩子的思考永遠只維持在認知及理解的層次。在很多時候,「甚麼」只是一個定義,「為甚麼」只是一種對現象、事物的解釋。

因此,我會由應用開始說起。由於,布盧姆分類學是很仔細,為了家長容易明白,我挑選了幾個子項的認知能力及例子跟大家解釋。

(GettyImage)

應用:你希望孩子學了的東西能夠在不同場合使用,例如:你教了孩子看食物過期日,你可以問孩子:「你可以幫媽媽看家中其他食物的過期日嗎?我怕肚子痛。」你要讓他發現日常生活的事物,孩子才能應用。切記,你不是要孩子將知識放進腦袋,而是要使用。又例如你和孩子看一本書,學了一些四字成語,你可以問孩子:「孩子,你覺得持家有道這四字成語最適合形容誰?」孩子將成語關聯到日常生活的人物,你想孩子忘記這個四字成語也難。

分析:你希望孩子可以從不同角度、不同持分者去看待事情。例如:你和孩子看一本書,你可以問孩子:「書中的媽媽和弟弟怎樣看待事情?為甚麼兩個人有分別?」又例如:你和孩子討論新聞,你可以問:「孩子,你覺得法官為何要判監?如果法官不判監,市民會怎樣想?罪犯心情又覺得如何?」又例如:你和孩子砌積木起樓,你可以問:「孩子,為何媽媽的那個會倒下來?你可以教媽媽砌一個穩固的積木樓嗎?」孩子要給你分析原因,然後要示範給你看。

(vcg圖片)

評估:你希望孩子經過思量,考慮事情是否切實可行。例如:你和孩子折紙,你給孩子三種不同厚度的紙,然後你可以問:「用哪張紙折立體花會比較適合?」你要孩子去判斷。又例如:你帶孩子去看說故事比賽,你可以在進去會場前跟孩子說:「我想你擔任一下評判,選一個你最喜歡的參賽者,回家再告訴媽媽。」你要孩子學會有依據地判斷事情。

創造:你要孩子去運用創意。例如:你和孩子剛看了飛機展,你可以問:「你覺得我們也可以去買材料弄一隻飛機嗎?」你要孩子去設計。又例如:你跟孩子讀繪本,孩子不喜歡故事的結局,你可以問:「孩子,你可以重寫故事的結局嗎?」

作者:Miss Duscha

希望可以透過免費分享教育好站和自家設計的教材,讓家長可以在不需要使用金錢下,都能推動家庭教育,讓孩子成長得更好。她亦喜歡將她的教育心得和家長分享。她希望將自己過往教學累積下來的資源和各位家長分享,因為她有一個信念:金錢不應該成為推動家庭教育的障礙,家長時間的付出才是影響著孩子成長的關鍵。

專頁:Learn Better 學好一點

 

 

【編按:文章題目為編輯所擬。​】

(以上文章內容均屬用戶提供,香港01不為任何用戶內容而衍生或遭受之任何損失或損害承擔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