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停課在家小朋友易憂慮煩躁 心理專家教你如何應對

撰文:鄧煥儀
出版:更新:

受新冠肺炎(俗稱武漢肺炎)疫情影響,教育局於日前宣佈,再度延遲復課,暫定最早復課日期為4月20日。停課近兩個月以來,小孩子大多留在家中。生活頓然失去規律,終日留在家不能外出活動,加上受疫情資訊影響,孩子可能會出現負面情緒,家長可以如何應對?

受疫情影響 或現負面情緒

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輔導組主管兼臨床心理學家余欣泉(Rachel)指,孩子在停課期間,部分會因為不用上學而感到沉悶,或因壓力驟減而感到放鬆,惟同一時間,亦有部分孩子接收到疫情訊息,或受家長影響,出現煩躁、焦慮、驚恐的情緒。

「他們會透過行為或言語表達出這些情緒,可能會不停問問題,如『我會唔會會死?』、『我會唔會中招?』,如家人的職業較高危,例如是醫護人員,會顯得更為擔憂。」Rachel補充,受負面情緒影響,孩子或會有失眠、瀨尿徵狀,甚至出現倒退行為,如咬手指、多了「嗲人」等。

至於家長應否讓孩子知道疫情資訊,Rachel認為沒有標準答案。「要視乎孩子的求知慾和年齡。一般來說如果是初小以下,建議跟他們解釋為何要留在家、如何保護自己、如何正確配戴口罩便已足夠,無需向他們每天更新疫情消息。」

設定生活規律 建立親子玩意

Rachel表示,當家長察覺孩子的情緒變化,及當面對他們的提問,宜向他們表示理解。「可以攬吓佢,建立安全感,以及設定生活規律,劃出親子時間,讓他們抒發情緒。」她建議家長可鼓勵孩子,自行想出有趣玩意來解悶。「家長可以同佢哋一齊諗,從中加以引導,如給予他們白紙、顏色筆等材料,問『可以用嚟做啲咩?』」

她建議家長好好利用抗疫時間,暫時放下電子產品,多與孩子進行親子活動。「可以做啲平時想做,但又唔得閒做嘅事。除了閱讀故事書、玩桌上遊戲,亦可以進行創意遊戲,如一起玩泥膠和做手作、進行設計比賽;自創互動遊戲,如收埋物件,鬥快搵返;自理類遊戲,與孩子一同執屋,思考什麼要留,什麼要丟棄;甚至進行生活化的學習,如一同認識調味料。家長亦可分享自己擅長的領域,向孩子傳授學校以外的知識。」

如孩子在家裏表現鬆散,Rachel建議家長制定時間表時,除了要清晰,也宜增添創意元素。「可加入自由時間和做家務環節,並附設獎勵計劃,如累積一定數量的星星,去換取到郊外遊玩、買喜歡的食物的機會等。」

按圖即睇抗疫親子玩意:

+4

家長也要自我照顧

在這非常時期,家長既會擔心疫情,又要同時兼顧家庭及工作,不時會自覺做得不夠好,造成無形的壓力。Rachel指,家長可嘗試感覺自己的情緒,以及自我照顧,給予自己空間,學習隨遇而安。

「家長可趁這段時間想想,究竟什麼對自己最重要,找一個適合自己的叉電方法。每個人都不同的,有些人會較內向,喜歡收埋自己,可嘗試做靜觀練習、閱讀正面鼓勵書籍、做家居伸展運動;如是外向的,則可找朋友傾訴。除此以外,家長亦可轉換思考角度,想想在現時這個生活狀態下有什麼好處,如多了時間與小孩子相處、多了機會自己下廚等,為自己打打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