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孩子不一樣】是父親是教練是朋友 多重身份伴SEN兒子成長

撰文:李紫銘
出版:更新:

作為父母,陪伴子女看似辛苦,但其實亦是一個契機,去給自己嘗試沒有體驗過的事情,重拾熱血青春的感覺,同時亦可以和子女創造更多美好的回憶,將來回想起這段親子時光,會不期然的嘴角上揚,就像以下這位爸爸的故事一樣。

朱爸爸是一位社工,對SEN小朋友可謂也有些了解,當自己仔仔皓信出世時,意想不到的是,仔仔也有類似特徵,在皓信歲半左右的時候,發現他話說不太清晰,有時表達不到自己意思便會發下脾氣,更受挫折的是當時亦想為仔仔報讀N班,但在面試和別人遊玩的過程中,總是很可惜地不獲取錄,最後在母嬰健康院證實皓信語言發展和專注力方面是有不足的。

而作為社工的朱爸爸知道,要排到政府的治療可能要一段長時間,因此自己便去坊間自尋專業人士協助,包括言語治療師、物理治療師等,發現皓信需要更多地訓練口部肌肉、大小肌肉、眼手協調、平衡。

為兒子考取籃球教練資格

在得知皓信要強化各方面的協調能力後,朱爸爸認為一星期才一次的專業治療未必足夠,因此便會報一些歷奇訓練給皓信,直至有一次皓信看見別人打籃球後,表現出濃厚的興趣,父子們的籃球之路便正式展開。

當時皓信約五歲左右,對籃球有熱誠的皓信每天也在家拍球拍到被人投訴,把一切看在眼內的爸爸卻相信感動,認為他喜歡籃球便真的堅持日日拍、日日玩,不是三分鐘熱度。而當時自己也有傷在身,因此自己也思考可以用甚麼角色去陪伴皓信一起成長,毅然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報讀籃球教練銅章課程。

為甚麼說這是一個大膽的決定,因為報讀這個課程的多數是年輕人或將來打算做體育老師的大學生,不但與自己有年齡差距,身型也十分健碩,要跟上他們相當吃力。

+7

籃球令父子形影不離

朱爸爸本身有信仰,在教會中亦有一隊籃球隊,而現時十歲的皓信也是校隊的一員,因此他現在有三個角色,不但是皓信爸爸、在教會球隊是他教練、亦是皓信的一位「小球迷」。每次皓信有比賽,爸爸都會盡量抽空出席,而爸爸在場,皓信亦會更努力:「皓信好想得到我認同,每入咗一球波就會望向我,我就會比個手指公佢,或者有時行過場邊同佢『Give me five』!」

落場後,兩父子亦離不開籃球,喜歡籃球的皓信少不免會接觸NBA資訊,父子一起看節目、港隊比賽、雜誌也少不免,而爸爸亦認為是一件好事,畢竟NBA的資訊涉及英文,而要把一場比賽用文字描寫得生動也不容易,當中也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而追看月刊的仔仔更會不時追問:「呢期雜誌有未啊,爸爸幫我睇吓!」

籃球的態度改變了皓信

除了珍貴的親子時光外,朱爸爸直言挑選籃球就是想皓信學識「Teamwork」,如果單純為升學,任何個人向的運動都比籃球更有優勢,例如田競。皓信是一個頗有脾性的小朋友,有時球賽上射失關鍵入球,都會有些情緒出現,但皓信其實只是在生自己悶氣,但無疑會傷害到與隊友之間的關係,而皓信亦會從中成長,也會和隊友道歉,也因籃球認識了很多朋友,由最初,因為皓信在同齡中的球技比較好,會驕傲自滿,到現在會信任隊友、謙虛處事,是相當大的進步。

+19

而學習上,皓信比較難集中,是不會安靜和安定地坐著學習,同時也會面對很多挫折,例如數學一直算不到答案,字一直寫不對等等,而皓信把籃球的一套融入了學習當中,朱爸爸認為一切歸功於他對自己有「要求」,就像打籃球一樣,射不進,皓信就會想是力度、角度還是姿勢問題,然後不斷練習改善;套用在學習上,遇上問題我們便鼓勵皓信用其他方法,或者自己查字典,他現在的學習更自主化。

親子關係是累積回來的

朱爸爸認為他和皓信的好關係不是一朝一夕建立的,父子情就像儲豬仔錢罌一樣,是一元一元地累積而來。隨著小朋友進入青春期,皓信亦進入反叛階段,即使有時嘴巴沒有說,但表情也已經出賣了他的真實想法,朱爸爸認為必要時,要學懂放下身段,同仔仔做「Friend」,成為他的同行者,希望將來皓信回想爸爸陪伴他的時光,會十分懷念。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