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在會所泳池遇溺 拯溺工會:識游水都會出事、保命僅得3分鐘

撰文:李紫銘
出版:更新:

炎炎夏日,游泳的確是不錯的消閒活動之一。惟近日卻有私人屋苑會所泳池出現駭人意外,兩名7歲女童在尖沙嘴私人屋苑君臨天下會所泳池遇溺,二人昏迷送往伊利沙伯醫院搶救,其中姓熊女童不治,另一韓國籍女童今日(30日)情况仍然危殆。專家指,會所游泳池給予家長錯誤的信心和印象,其實救生員多以兼職為主,不熟泳池盲點,而且兒童遇溺後根本難以自救。不想意外發生悔終生,家長必須時刻留意孩子游泳時的安全。

私人屋苑會所泳池未必安全 常見兩大問題

港九拯溺員工會副主席胡啟榮指,私人屋苑的會所泳池聘用的救生員不少是「炒散」形式,這類救生員因為對場地了解有限,未必清楚場地盲點,同時欠缺經驗。他指出,一名稱職的救生員,會在事前先評估一切,例如觀察小朋友是否較頑皮、他們游泳的技術是否熟練等等,再去專注留意一些經自己判斷後會更容易出意外的泳客。

而普遍私人屋苑的會所泳池還存在另一問題,便是救援設備簡陋,會所泳池往往只有袋裝面罩,但一般欠缺氧氣治療,對遇溺急救大打折扣。

袋裝面罩

小朋友難自救 三樣事物給家長錯誤信心

根據法例,12歲以下兒童如沒有成人陪同,不得進入或使用泳池,因此無論甚麼情況下,家長都要確保年幼子女在自己視線範圍內,亦不建議前往高於小孩身高的游池。胡啟榮表示,家長很容易因為子女「識游水」、有浮具、場地有救生員這三個因素而鬆懈。

遇溺時本能攬住另一人

胡啟榮強調:「好多時『識游水』都係家長講,佢地『識』嘅定義都唔同,對泳術掌握嘅程度都唔同,甚至真係游得好好,都一樣會發生意外。同埋佢地係小朋友,叫佢地發生意外後保持鎮定係好難,佢地甚至會出於本能攬住另一個『識游水但唔識救人』嘅小朋友,悲劇就會咁發生,外國都有好多例子係咁。」

浮具方面則更不可靠,水泡、浮板很易不小心弄掉;救生員也未必察覺到意外發生,即使最終發現,亦難保沒有生命危險,「溺水後三分鐘,存活的機率就每秒急劇下降」。

沙灘只在岸邊玩一樣有意外 市民低估遇溺數字

除了在康文署轄下的游池及私人屋苑的會所泳池外,沙灘亦是不少家庭會選擇消暑的地方。胡啟榮認為,在沙灘游玩更要留意海膽、水母等生物導致的意外,同時沙灘人數較多家長更應照顧好子女。

很多家長認為小朋友在岸邊玩水很安全,誰不知一艘快艇經過,製造出的浪瞬間把小朋友捲出海,胡啟榮直言過往也有例子是因大浪把小朋友的水泡弄反的意外,因此最安全的做法就是好好照顧自己的子女。

香港每年的遇溺數字

而市民可能一直認為本港遇溺的數字不高,因此低估了意外發生的頻率。胡啟榮坦言是因為計算的方法而導致這個誤解,例如一名小朋友在游池中掙扎,救生員馬上跳下去拯救,這類事件只會列作手援及簡單求助個案,要真的嚴重至要填寫遇溺報告才會當作「遇溺」計算,因此家長切勿掉以輕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