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得悉母親為自己不離婚後情緒爆發 專家指勿做一事可致抑鬱

撰文:許珞珩
出版:更新:

很多研究指出夫妻關係對子女造成直接的影響,當中包括情緒影響,有媽媽為了給女兒一個完整家庭,縱使對丈夫有百般不滿也忍住不離婚。直到一次跟女兒發生衝突時坦白內心,但向來文靜又懂事的女兒卻感到非常憤怒,情緒更一度失控,令媽媽不知所措。
正向教育及兒童發展專家Ken Sir指出,如果孩子一直不敢在父母面前發脾氣,壓制的脾氣並不會消失,隨時變成計時炸彈,一觸即發,有機會做出傷害他人或者自我傷害的行為,建議家長要知道他們可能會陷入抑鬱的情緒,害怕衝突,不敢表達自我,一但有什麼事,都會歸咎為自己有問題。

Ken Sir近日收到一個個案,一名16歲正準備升讀中四的女生,平時是個非常文靜、乖巧、懂事的女孩子,有一次她與母親發生衝突,情緒爆發,女孩說:「媽媽當時又在我面前說我爸了,說他這不好,那不好。說她為了我,不敢跟我爸離婚。那一刻,我特別憤怒,突然就爆發了,我對媽媽大聲說 : 「我不用你為了我!」我媽聽到後哭起來,說我怎麼會這樣跟她說話。」女孩說到這裡,忍不住放聲大哭。

PHOTO AC

表面乖巧非真正面目

表面乖巧的女孩指自己其實不是乖,只是一直都不敢發脾氣。因為如果她表現出半點不悅,媽媽便會生氣,因而變得很冷淡,不跟她說話。而最長一次,試過半個月沒和她說話。由於女孩不喜歡、甚至害怕媽媽的不瞅不睬,於是會克制住自己的情緒,去哄媽媽,希望媽媽不要生氣。

所以,當她破天荒地跟母親吵鬧的一刻,她有種莫名覺得很爽快。但是,事後她很內疚,她認為媽媽最擅長讓她內疚。Ken Sir藉此想分享的是很多不敢在父母面前發脾氣的孩子,其實並不一定是乖或懂事,「某程度上,他們都可能覺得:我的父母不愛我、我不重要、我不夠好、我害怕被忽略、我害怕被打、被拋棄。」

壓制的脾氣不會消失

「然而,壓制的脾氣,並不會消失。壓抑孩子的脾氣,等於按住高壓鍋的鍋蓋,最後會傷害他人,或者自我傷害。他們可能會陷入抑鬱的情緒,害怕衝突,不敢表達自我,一但有什麼事,都會歸咎為自己有問題。另一可能就是變得偏激,易激惹,很衝動,一言不合會摔東西、打人。」

Ken Sir回想很多年前,家訪時認識一位這樣的孩子。「當年跟媽媽訪談時,家長特別提出孩子在家裏不敢惹事,不敢發脾氣,因為有個一言不合就會打他的爸爸。但在家裏被壓制的,在外面卻爆發了。」

不發脾氣是一件好事

家長以為孩子在家不發脾氣是一件好事,卻不知道,一直被壓制,不知道情緒應該如何正確釋放的小孩,在學校卻成了偏激的激進份子,在學校判若兩人的問題兒童。到底家長應該如何面對孩子的脾氣呢?Ken Sir認為家長懂得情緒是關懷的開始,要認識到孩子發脾氣是一種常態。越小的孩子,越會發脾氣,是因為他們認知不足,還無法正常表達需求和情緒。脾氣越大的孩子,越渴望被成人理解和關注。所以,每次孩子發脾氣,父母都能以這種包容的態度,是孩子的幸運。」

Ken Sir特別提出以下兩個建議面對子女發脾氣:

聆聽、傾聽孩子心聲

1)孩子發脾氣時,試著為孩子的情緒命名(你看起來很生氣、不安、難過……);

2)表達理解(我知道你在生氣,想生氣就生氣一會兒吧);

3)陪伴他的情緒(我有時候也會生氣,這個事確實讓人很委屈,發生這樣的事我很難過、我陪你)。

(photo AC)

表達愛

向孩子表達愛、陪伴和支持,或者撫摸擁抱,讓孩子有安全感和被接納的感覺,可以說以下的句子:

「無論怎麼樣,我會陪你。」

「你需要我的時候,我會在。」

「發脾氣是可以的,你可以用嘴巴表達而不是摔東西,媽媽會陪你。」

「媽媽愛你……」

孩子發脾氣,往往是為了讓父母感受到,他有情感需求。所以允許孩子感受他現在的情緒,向孩子表達支持和愛,孩子才能真正從情緒中走出來。

孩子發脾氣,往往是為了讓父母感受到,他有情感需求。所以允許孩子感受他現在的情緒,向孩子表達支持和愛,孩子才能真正從情緒中走出來。PHOTO AC

不代表允許孩子為所欲為

最後,Ken Sir指出很重要一點是:「允許孩子發脾氣,不是允許孩子為所欲為。記住任何情緒都要被理解和接納,但行為不是。所以,我們需要對孩子的不當行為進行限制,但需要儘量去接納孩子的各種情緒。不要擔心接納孩子的情緒後,孩子會變得肆無忌諱。」

當孩子的情緒被理解和接納後,他就不會再做出有破壞性的行為了。「說到底,學會處理孩子的情緒,不是為了讓孩子以後沒有脾氣,而是讓孩子學會用好的方式釋放脾氣,而不是自傷或傷人。」Ken Sir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