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成日發脾氣可能與這有關 專家建議家長注意2件事

撰文:黎學紓
出版:更新:

小朋友成日喊、尖叫、作對……未必是性格剛烈或高敏感,有沒有想過可能是遲說話影響?有一項研究調查2000個初生嬰兒的家長,蒐集有關嬰兒說話能力,當中包括詞匯量及說話流暢度等資料,並且收集有關情緒行為問題的狀況,進行對比研究,得出4大結論。

第一,脾氣暴躁與語言表達能力差有極大關係,針對12-38個月大孩子。第二是語言發展遲緩的孩子,脾氣暴躁更嚴重。第三,對於Late talker(即2歲仍未說話)嚴重發脾氣的風險高出近 2 倍。第四,早期語言發展與兒童發展障礙相關。

由於孩子未能有足夠的詞匯表達自己內心,可能導致傾向使用哭鬧表達基本需要。如果父母未能猜出孩子哭鬧的目的,甚至因為怒上心頭,對孩子大發脾氣,更令場面一發不可收拾。

言語治療師及註冊老師Ms Wincy指出的確在進行言語治療訓練時,不少家長也反映,「孩子在家中因未能表達自己而大發脾氣情況頻密,但隨著語言表達能力提升,發脾氣次數減少,親子關係亦得到改善。當小朋友開始能以簡短句子表達自己,從而迅速得到協助,就會成為正向的內在動機,推動他學習更多詞匯表達自己,漸漸追近同齡孩子的能力。」

Ms Wincy提到有些家長會著重用什麼教具做訓練?是否讓孩子講得多,慢慢講就是訓練?她特別建議家長注意以下訓練小貼士:

1.進入孩子世界,用第一視角陪玩

小朋友玩玩具未必會按照一般玩法,當家長過份引導時,孩子可能出現抗拒的情況。如果家長強行要求孩子改變玩法,可能令孩子不願意在遊戲裡進行溝通。家長可以觀察孩子動態,以旁白方式描述孩子正在進行的活動,慢慢取得連結。

2.切忌不停發問,要求孩子回答

不要讓孩子覺得自己一直被要求回答問題,因為溝通原本就不只是回答問題。如果家長想增加孩子表達的機會,可以使用布偶公仔做角色扮演和對話的遊戲,令孩子有自然的機會用語言表達。

言語治療師及註冊老師鄭穎賢( Ms Wincy )/照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