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良局屬下8校推幸福校園 學生參與改造校園設施:似小小設計師

撰文:張瑋婷
出版:更新:

常言道要「家校合作」,小朋友才可以健康快樂地學習及成長,不過家長、教師及小朋友三方各自面對不同的壓力,要時刻保持正面態度並不容易。保良局2020年起於屬下學校試行「幸福校園實踐計劃」,其中保良局莊啟程小學除了設計課堂讓學童認識及學習正向教育,更邀請學生參與改造校園,增設「靜觀室」及「動感操場」,期望建立一個學生也享受及喜愛的學校環境,有學生更直言「沒想過自己的一個小提議竟會落實」。
攝影:陳葦慈
(部分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保良局2020年起於屬校2間小學及6間中學推行「賽馬會幸福校園實踐計劃」,從「硬件」及「軟件」兩方面入手,提升學童幸福感,除了由教育心理學家設計課程、培訓及工作坊,讓教師、學生及家長認識及學習正向教育,更舉辦多次設計思維工作坊,讓教師、學生及設計師共同為學校改造校園環境,增加正向氛圍。

+2

採納學生建議 建「靜觀室」及「動感操場」

其中位於馬鞍山的保良局莊啟程小學增設了本港校園少有的「靜觀室」,以便推展靜觀學習。「靜觀室」採用木地板裝潢,配以淡黃及草綠色等柔和色系的薄布簾及仿草地氈,旁邊設有以樹洞為設計概念的半圓洞穴,營造出一個較私密的空間。同學除了可以進行靜觀練習之外,也可以跟老師或同學進行較深入的討論,老師亦會不時與同學共讀繪本。校方亦將原先的雨天操場改建成「動感操場」,地上繪畫了色彩繽紛的線條及圖形,同學可以在小息及午飯時間自由地玩遊戲或進行競技。

+4

有關的校園設計由每班選出班代表先收集同學意見,並在視像會議上向教師及設計師反映,最後由全校同學透過投票選出。小五男生謝柏禧形容,過程非常有趣,「大家都好像變了小小設計師,會聚在一起討論『如果學校建造了這個設施會如何呢』、『最後成果會怎樣呢』,大家傾得很開心,沒想過自己的一個小提議竟會落實,並建造出來。」他更直言,「靜觀室」中最喜愛的地方就是樹洞,「坐在入面感覺很舒適,除了做靜觀之外,還可以看書,那裡很寧靜」。

每早設「靜心時間」 助同學舒壓

身為「陽光大使」的謝柏禧更會充當小老師的角色,在「靜觀室」帶領同學循序漸進地學做靜心活動。校方為持續推行正向教育,亦在每天早上的班主任課中抽出5分鐘時間作為「靜心時間」,讓同學放下手上班務,收拾心情才開始上課。小六男生吳旻謙表示:「校方很重視靜觀,因為可以有助消除壓力,做靜觀也有不同方式,我們每早都會做手指呼吸練習,做完之後上課較為專心,也比以前投入。」

莊小校長:推動正向需家、校及學生三方合作

保良局莊啟程小學王寶音校長表示,校方在一份2018年的問卷調查中,發現同學的負面情緒指數較全港學生高,「加上學生家長大多屬雙職家長,他們很依賴學校角色去教育小朋友,因此我們期望透過正向健康、正向情緒,及成長與思維三方面,推行正向教育。」她續指,校方首先從低年級開始設立自理課及健康課,從小培養良好習慣,並透過靜觀幫助學生紓緩負面情緒,另外亦會在多元課程中加入歷奇元素,並推行露營課,讓學生從溝通、合作、解難中,提升正向思維及抗逆力。

左起:保良局教育總主任(發展及行政)楊健忠、保良局教育心理學家服務督導陳秀慧博士、保良局胡忠中學陳廣堯校長、保良局莊啟程小學王寶音校長 (陳葦慈攝)

除了學生及老師之外,王校長強調,家長也是這個計劃的重要持分者之一:「這個計劃的落實,由培訓、教學、實踐,以至整間學校的配合,其實每一節都環環相扣。老師及家長的培訓要有一致性,例如老師透過靜觀、和諧粉彩、禪繞畫等教授學生正向情緒,家長也要上工作坊學習同樣內容,當學生回家做靜觀練習時,家長可以從旁指導及給予評語,讓家長跟孩子一起學習。」

王校長更表示,「動感操場」約於半年前完成改建,校方為了更好利用場內的線條與圖案,當時更舉辦親子活動,邀請所有家長與學生共同設計集體遊戲,並從中挑選幾項優秀設計加入校本體育科課程,「因為這些遊戲是他們自己參與設計,不論高年級的哥哥姐姐或低年級學生,也玩得相當投入和盡興。」

保良局胡忠中學設「融Hub」 望成「幸福基地」

另一間有份參與計劃的保良局胡忠中學則參照學生的興趣及提議,改建出一個容許同學進行靜觀、表演唱歌、彈琴、魔術等靜態活動的「融Hub」。場內亦會不定期舉辦「pop-up channel」的快閃活動,由老師發起限時一分鐘的小遊戲,供有興趣的同學參與,陳廣堯校長笑指:「有次是打乒乓球過三關,有次就是射馬紙令紙杯倒下,總之就是一些一分鐘小挑戰,大家就會很踴躍,既有競技氣氛又很歡樂,同學們會打氣吶喊,增強凝聚力。」

陳廣堯校長坦言,以往校內的操行分加減制度僵化,師生未必會太投入參與校內活動,「老師想同學幫忙時會以加操行分作誘因,同學亦會反問教師『有冇操行分加?』,久而久之同學們變得功利也不自覺。我們很想改變這種氛圍,所以很感謝保良局提供了很多切合學校需要的培訓予老師及學生,除了課程及工作坊等,還設計多項體驗活動,改變師生之間的文化。」

陳校長更直言:「希望『融Hub』可以成為胡忠人的幸福基地,期望同學可以在無壓力、互相接納和鼓勵的地方,嘗試不同事物,提升自信,更投入校園生活。」

+2

推動正向教育需融入生活

保良局教育心理學家服務督導陳秀慧博士則表示,所有培訓及課程均按各學校需要、以及師生興趣而度身訂造,才能更適切實行,「我們很多時都會先了解校方及教師的需要,再提供一些正向課題讓學校推行,當中最重要就是如何將課題滲透到校本課程、學校活動中,即使是師生之間的對話方式、或批改作業後寫的評語等細微的事項也不可輕視。如果我們將這些正向思維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成效或可加倍提升。」

她更形容參與學校的師生轉變明顯,「老師培訓時比以往主動參與,開會時的轉變則更加明顯,他們以往傾向詢問並聆聽專家的意見,現時好像角色互換了,他們會給予很多意見,反而我們無法插口提建議,所以就會先讚賞他們的看法,再就著一些盲點,錦上添花地提出改良方法。」

雖然「賽馬會幸福校園實踐計劃」將於下年完結,然而學校都樂於把正向教育納入校本發展計劃中延續下去,陳博士直言樂見計劃有延續性,「推動者覺得自己有得著很重要」。

+4

點擊即睇「2023/24升小備戰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