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稚園開學|終於大個仔!父母提前這樣教 孩子更易受同學歡迎

撰文:CC爸媽
出版:更新:

孩子們就要開學了,新一批小豆包們就要邁進學校的大門,開啓小小人生的下一個階段。比起我們這些盼開學的老司機家長不同,幼兒園或小學新手家長早就無法淡定了。

我周圍有幾個家裏娃即將上幼兒園的媽媽,時不時就見縫插針地就問:

「入園都該準備點甚麼啊?」
「孩子不會上洗手間,老師會幫忙嗎?」
「孩子不愛說話,和同學相處不融洽,和別人發生衝突怎麼辦?」

就差把焦慮倆字寫臉上了。

其實我也理解,一想到朝夕相處3年的小孩子,就要離家去到一個陌生的環境,面對一群陌生的人,心裏就難過。

不過該來的總會來的,與其瞎擔心,不如主動出擊,提前帶孩子做一些準備,讓孩子更好地適應幼兒園的生活。

那入園前最該做甚麼準備呢?是入學用品?還是自理能力?都不是,最該提前準備的是他的社交能力。

像是上廁所、吃飯、睡覺這些雖然重要,但孩子進了集體,學習能力直線提升,會比家裏更容易學會(當然提前具備這些獨立自主的能力更好)。唯獨社交方面,會直接影響孩子入園或入學前半年的體驗。

很多孩子不願意去幼兒園,是因為沒有交到好朋友,或者跟別人玩的時候出現衝突,讓他覺得很有壓力。日常就要教會孩子一些社交技巧,比如被拒絕了怎麼辦?遇到衝突怎麼辦?來,社交三部曲走起來~

相關文章:專注力太強未必絕對好?孩子9種氣質 他們不懂說父母也可觀察到

+24

1. 初見面破冰

你家孩子遇見新朋友時,是如何破冰的呢?是等着對方先拋橄欖枝?還是經典名言「我能和你一起玩嗎?」

我能和你一起玩嗎?

這句話曾經被很多家長奉為社交必備技能,認為孩子學會了這句話就是真正的跨出了社交第一步。其實這句話,非常坑!

在遊樂園,我曾看見一個小男生,卑微地向一個三人小群體不停地發出入夥申請。而對方一直不回應,權當沒聽見。小男生就一直跟着他們屁股後邊,低聲反覆詢問「我能跟你們一起玩嗎?」但奈何,最終還是慘遭拒絕。

雖說,拒絕是人生常態,但當孩子一次次很主動、很努力地嘗試加入,但仍被冷冰冰地拒絕時,說實話,對孩子來說還是很受打擊的。很多媽媽也受不了這種場景,甚至會忍不住埋怨拒絕的孩童。但其實,這種拒絕並非全部出於惡意。

當我們教孩子說出「我能跟你一起玩嗎」,就是明確地給了對方一個拒絕的機會,算是自己給孩子挖了個坑。因為,對於社交能力欠缺的孩子們,哪怕他並不牴觸跟你家孩子玩,可被問到這個問題的時候,也會習慣性就說「不」。

那應該怎麼辦?

I. 比起詢問,直接出力會更好加入

可以引導孩子先觀察,搞清楚對方在玩甚麼。若對方是一個人,那可以積極評價、贊同或提供新的玩法。比如我帶兒子DD出去玩,碰到同樣一個人玩的小朋友,我都會鼓勵DD「你在旁邊看看,他在玩甚麼?」。

當然,適時的時候,家長也可以助攻一波「咦,你這是弄的甚麼?」。可別小瞧「看一看」這個步驟,它對內向的孩子沒難度,還有着神奇的效果。

孩子看一看,越走越近,被吸引了,他或者用身體語言,或者真的就會忍不住發問:「這個東西怎麼玩的啊?」。對面的孩子被欣賞了、被肯定了,他最自然的反應就是打開話匣子,侃侃而談:「我給你講講……」兩人立刻就交起朋友來了。

若對方是一個小團體,那就想想自己能貢獻甚麼。比如提供自己的玩具、關心下遇到困難的夥伴或跑跑腿撿個東西甚麼的,沒人會拒絕的哈。

比如那天遊樂園裏,後來有個小一點的孩子就順利打入了三人群體。

本來那三人,一人在海洋球池裏,二人在高台上進行海洋球大戰,這小男生就一直幫他們撿海洋球往上高台上運,運了沒幾趟,然後自然而然地就加入了他們仨的大戰中,由三人戰,變成了4人戰。(看完真的很心疼之前被拒絕的那個男孩哇)

II. 在家提前演練規則玩法

3歲前的孩子因為在家被重視慣了,大多都是以自我為中心,想要的必須得到,看到的皆是我的。所以,我們要有意識地多跟孩子玩輪換遊戲,也適當地培養分享意識。

而輪流遊戲就是一種比較好的體驗和理解社交的方式,可以在家,也可以在小區裏多引導其他幼兒參加。比如,父母陪玩,你玩一會小車車,就要換爸爸媽媽玩一會。

III. 實戰出經驗

平常一定要多帶孩子到公園,小區遊樂園等孩子多的地方。人多了,選擇的餘地就多了,成功的幾率也就越大。合則聚,不合,則換下一波再試着聚。

實踐出真知不會欺你!只要最終結局是好的,孩子就可以忽略之前的打擊。

相關文章:反話管教越教越累? 一句「再曳唔要你」對孩子影響遠比想像多…

+27

2. 可以應對沖突

要說孩子上幼兒園父母最擔心的問題,莫過於孩子會不會被欺負。

3歲左右的孩子在一起,最大的愛好就是衝突,不是你推了我,就是我打了你,要麼就是爭奪玩具。總之,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幼兒園作為孩子進入的第一個社會化場合,人際衝突在所難免。

要是恰巧碰到一個強勢又愛動手的小孩,那真的就很考驗孩子的應變能力了。

該怎麼辦?

引導孩子解決同齡人間的衝突,基本上分兩方面。

I. 解決事情,維護權益

我們的孩子可以善良、溫和,但一定要培養成一個堅定,不委屈自己的人。

日常我們可以用這4步,教孩子維護自身權益:

說出你看到的:你搶了我的玩具,你說了不禮貌的話……
說出自己的感受:你這樣做不太好吧;我很不喜歡這樣……
說出自己的主張:請把玩具還給我;跟我道歉……
尋求權威幫助:自己解決不了,可以找家長或老師幫忙

不管對方聽不聽,孩子表明了自己的立場,堅定地拒絕了不友好的行為時,他的心理優勢和力量就已經回來了。

II. 幫助孩子消解負面情緒

在得知孩子被「欺負」後,一定不要上來就質問、反問、否定孩子「你怎麼不知道回懟\反擊回去,下次XXX你就讓他跟你說對不起」。

尤其是本身就內向的孩子,本來被「欺負」,內心的力量感就缺失了,我們再把孩子受欺負「怒其不爭」的氣撒在他身上,就會造成二次力量感削弱,讓孩子有了「受害者心理」,認為「我就是好欺負的」,那下次他就更不敢反抗了。

比較好的做法是:

.搞清事實——引導孩子說出到底發生了甚麼(提升孩子溝通能力)
.劃定責任,進行歸因——你沒有錯,是他錯了,動手打人是不對的
.表明立場,給予支持——媽媽支持你,我們一起找對方讓他跟你道歉

雖然不論是孩子自己解決,還是大人的跟進,最後可能換來的最多不過一句道歉,有些熊孩子可能也根本不會改。但我們做這些事的根本目標不是那句道歉,而是不斷提升孩子的社交能力,給孩子一個「我做到了」、「我表達了自身的需求」的體驗。

如此,將來他才不會在一些小事上反覆地自我內耗。

一怒便喊「我數3聲、哭甚麼哭」?20句說話對孩子傷害比你想的深

+23

3. 學會表達,能夠求助

每個孩子在家幾乎都被照料的非常周到,父母呢,也都對孩子瞭如指掌。孩子一跺腳就知道要尿尿,一哼哼就知道是想要東西,一哭就知道是不開心。但在學校光靠哼哼或者哭可不行,不會表達的孩子在學校是真的會很吃虧的。因為老師很難知道小朋友是因為甚麼,或是想幹甚麼。

跟DD差不多同時插班入園的有一個小女生,性格也是敏感、內熱的。這個孩子,幾乎我每次看見她都是哭的。2月多過去了,看老師群裏反映的,還是適應的不太好。一些正常的狀況,比如吃飯或加餐沒先給她,玩具被別人拿走,想上廁所等她都會哭,而且只會哭。

有一次,她突然就哭了起來,老師問也不說,就很委屈地哭。老師怕她是身體不舒服,趕緊叫家長來接,結果最後是因為活動時沒挨着喜歡的同學。

所以,一定要提前鍛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多跟孩子進行「有效對話」。關注孩子的需求,引導孩子用語言表達出來。

人生難得糊塗,哪怕孩子一抬手你就知道要幹啥,也要適當的裝傻。

比如發現孩子情緒低落,不要上來就哄「好了,沒事,不哭了」,我們要有意識地逐步引導孩子用語言表達出自己的需求或感受。

.描述事實(問題),「我看到你剛剛摔倒了」
.陳述感受,「你摔疼了是嗎」
.表達需求,「想要媽媽抱」

說完,可以讓孩子重複一遍,或者鼓勵孩子去表達,慢慢地孩子就可以清晰的表達自己的情緒和需求了。尤其是孩子跟別人有衝突時,哪怕你看到了全過程,也儘量等孩子跟你訴說。

如此去了幼兒園,他才敢說、會說,只有在這個環境裏還能自由的表達需求和尋求幫助,他才不會感覺壓力很大!

這是打開舒適模式,最低成本的方式。

‍‍‍我們是CC爸媽,家有一雙兒女CC&DD。
C爸:中國醫科大學碩士、三甲醫院副主任醫生;
C媽:報社育兒主編,暢銷書《家長好脾氣,才有好教育》、《吃好睡好不生病》作者。‍‍

【本文獲「CC爸媽」授權轉載,微信公眾號:cc-b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