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使」稱謂風波有何啟示?

撰文:廖士鋒
出版:更新:

自栩「戰貓」的台灣駐美代表蕭美琴,日前在推特(Twitter)將自我介紹改為Taiwan Ambassador to the US(台灣駐美大使),但9月20日時又在臉書(Facebook)發文,澄清其與美國政府互動的正式職銜還是「Representative, Taipei Economic and Cultural Representative Office」(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代表),對於粉絲的「興奮」不啻潑了不少冷水,而洋洋灑灑的文章重點也只有一句,美國「一中政策」依然存在 。

蕭美琴的坦承,可說是將一把劍直直地插進2019年以降,民進黨政府以為美國會鬆動其一中政策並給予台灣外交突破空間的樂觀心態。甚至,或許還可以進一步質問不斷強調台灣主體性的民進黨政府,謹守一中政策的美國所交往的「台灣」,究竟是什麼?

台灣駐美代表蕭美琴,2020年7月赴任前在機場與4只即將一同赴美的愛貓合影。(中央社)

代表改大使 馬英九時期的內宣工程

早在馬英九執政時期的2012年,台灣即訂定《駐外機構組織通則》、《駐外人員對外名義及加銜要點》,統一稱呼大使館、代表處的最高官員為「大使」,當時台灣任命的駐美代表袁健生對內隨即改稱大使,該年底馬英九任命新任駐美代表金溥聰,還舉辦了「駐美大使」宣誓典禮。

儘管馬英九時期兩岸達成外交休兵,馬英九也在這個脈絡下推進「代表改稱大使」的內宣工程,不無鞏固外交成果之意,但與蔡英文相比,一個相當重要的差別在於,此「駐美大使」並非彼「駐美大使」,因為背後定義的「駐美主語」,一個是「中華民國」、一個則是「台灣」;再加上當前兩岸關係與中美關係徹底反轉,蕭美琴改名的影響,也就更不可與馬英九時代的「大使」相提並論了。

因此,當蕭美琴自我介紹改為「Taiwan Ambassador to the US」(台灣駐美大使)後,又不得不出來澄清,從澄清內容中也顯示其很可能是受到美方施壓,諸如坦承美國「一中政策」還是存在、強調其與美國政府互動的正式名稱是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代表外,更表明「我在私人推特的簡介上用Ambassador不是美國官方目前所承認的稱謂」。

民進黨大內宣刺激的不只美國

而在目前的台海局勢下,不僅美國不接受蕭美琴「台灣駐美大使」的自稱,中共解放軍機與艦艇更早在9月18日就宣布開展在台海周遭的「實戰化」演練,高調宣示「這是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所採取的正當必要行動」、「近期美國和民進黨當局加緊勾連,頻繁製造事端,無論是以台製華,還是挾洋自重,這都是痴心妄想,註定是死路一條,玩火者必自焚」。反過來說,9月9日至10日,當解放軍機大規模出現在台灣西南海域時,也僅有台灣獨立應對,美軍航母列根號(USS Ronald Reagan)直到9月11日才發佈照片駛出日本橫須賀港。

2020年9月9日至10日大批中共解放軍進入台灣西南海空域的演訓活動示意圖。 (台灣國防部提供)

中美雙方對於民進黨乃至於蕭美琴的「大內宣」,是如此施加政治及軍事壓力,亦可證明不論中美關係再怎麼差,陳水扁時期中美「共管」台海的幽靈並未離去,民進黨政府不僅無法跟大陸打好關係、與美國的交往也非事事得意,先是蕭美琴極力替美方食言的「經濟與商業對話」辯護、後續還有美國讓蕭美琴坦承「一中政策」的存在。由此,民進黨所力圖拓展的「現狀」,也就面臨現實上的障礙。

此外,不僅是蕭美琴「更名」惹議,民進黨立委范雲也正提案將孫中山肖像從台灣官方的宣誓儀式中取消,她稱孫中山肖像是「威權的個人崇拜」,綠營側翼基進黨也敲邊鼓稱孫為「外國人」、是「黨父」,然而這些去脈絡化的表述,其實並不是要檢討孫中山這個人物與他的思想遺產,而只是純然地將其視為必除之而後快的「中國」符碼。

上面這些大內宣,除了讓台灣社會興奮,對兩岸情勢的和緩或者台美關係的進展卻毫無幫助,一部份是美方會「提醒」台灣的「身分」,一部份則是會讓中共對蔡英文政府再記上一筆,使得台海激浪更形險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