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售台「攻擊性武器」風波 反映台灣社會主戰又怯戰現實

撰文:陳宗逸
出版:更新:

在9月29日台灣立法院院會上,有立委疑問:「若台方提出購買攻擊性武器,美方是否會賣?」台灣國防部在嚴德發在院會內「點頭稱是」,並且強調「為了維護區域安全,確實有做調整。」此言語意味着,美國將會調整《台灣關係法》中,規定僅售台灣「防禦性武器」的條文,進一步升級為具備攻擊性的武器包裹軍售。

由於此議題相當敏感,正當目前兩岸關係嚴峻、台海戰雲密佈的當下,以及中美之間的對抗急速升温,如果再添「攻擊性武器」的軍售話題,恐怕會火上加油。台灣國防部於9月30日一早,緊急澄清部長談話,指出「國防部澄清,美國系依《台灣關係法》及『六項保證』供售台灣所需之防禦性武器,以因應區域情勢的變化,確保台灣維持足夠自我防衛能力,媒體錯誤解讀『美可能售台攻擊性武器』,國防部特此澄清」。

美國多個媒體大幅報道,近日將准許售台所謂「7大項武器」的清單,外界皆認為其中包括攻擊性極強的增程型空射魚叉飛彈改良而成的匿蹤巡航導彈SLAM-ER,可由F-16V戰機攜載。(Boeing)

台灣國防部此舉,等於直接打臉部長的談話,使得嚴德發部長必須要開始對外更正自己在立院的談話,國防部不惜以部長的談話為目標,去打臉自己的首長,可見得不僅蔡英文政府內部的國安高層幕僚,目前決策反覆且內鬥不斷。

而台海戰雲高漲,也讓蔡英文政府內的國安、國防高層亂成一團,政策反覆且說詞閃爍,足見解放軍是否動武,目前不僅是台灣社會輿論談論的焦點話題,也是蔡英文政府相當擔憂的發展。

事實上,就武器本身的本質而論,何為「攻擊性武器」?何為「防禦性武器」?基本上界線相當模糊。由於軍武科技的發展日新月異,這道界線連軍事專家都難以界定。在《台灣關係法》寫就的1970年代,所謂的「防禦性武器」,可以藉着射程、航程、威力等來界定之。

蔡英文身邊的國安、國防高層幕僚,近期因為台海戰雲密佈,可能陷入決策紊亂的處境,才有國防部發新聞稿反駁部長談話的尷尬事件出現。(陳宗逸/多維新聞)

例如,航程短的輕型戰機(如F-5E/F)無法從台灣飛至大陸領空「反攻大陸」,僅能在台灣領空、防空識別區內外進行極短時間的攔截驅離任務,就屬於「純防禦性武器」。但是,隨着航空器科技的進步,飛機發動機越來越質輕、省油、壽命長,加上航空材料科技演進,戰機重量越輕、載彈量越大,如今軍火市場,已經沒有類似F-5E/F此種輕型戰機的生存空間。

而在1970年代被視為「攻擊性武器」的F-16戰機,早在1990年代就已經改為「防禦性武器」而售予台灣。可見得,在現今這個時代,所謂「防禦性武器」或者「攻擊性武器」,其實也只是買家和賣家之間對外展現的一種「政治表演」。

在《台灣關係法》立法的當年,類似F-5E此種「純粹防禦性戰機」的武器,如今已經難以生存於國際軍火市場。(陳宗逸/多維新聞)

而台灣國安、國防高層,會對「攻擊性武器」字眼如此敏感,事實上就因為兩岸目前的緊張關係,實在是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台灣步步小心、卻也步步出錯。一方面,蔡英文本人希望緩和緊張情勢,但是另一方面,綠營喊戰喊打聲浪高漲、鷹派言論挾持着蔡英文的意識形態,不能做出看起來「示弱」的動作。

內政上,台灣主流民意戰意高漲,但實際上希望避戰的民意也不低,但是被主流媒體、主流輿論聲浪給淹沒,成為「沉默螺旋」現象,也就是明眼人少說少做、以免得罪主流民意。而主流民意挾着民粹的高漲戰意、似乎也找不到台階下,而解放軍步步進逼、宛如「清理戰場」的反潛機每日迂迴飛行,也讓整個戰場的景象漸漸清晰,想戰但是又怯戰的台灣社會,此時就呈現風向紊亂、政治正確一日數變的現象。

1970年代被視為「攻擊性武器」的F-16戰機,老早在1990年代就改為被視為「防禦性武器」而售予台灣。(陳宗逸/多維新聞)

因為這種亂象使然,一意想趨近民意、討好主流輿論的蔡英文政府,面對此種矛盾現象,也只能見風轉舵、對於戰爭與和平的分界,採取且戰且走、胡言亂語的戰術,今日之是變成明日之非,故也才有國防部自行更正部長講話的奇異醜態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