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卡2020】《小婦人》不應因想「被愛」將就 獨立方能遇真愛

撰文:程佩敏
出版:更新:

由《不得鳥小姐》(Lady Bird)導演執導的電影《小婦人》(Little Women),於即將舉行的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總共獲得6項提名,雖然未能躋身大熱,但仍是得到關注,或許是基於故事貼地得很,正中每個女生的心靈。

電影《小婦人》(Little Women)由《不得鳥小姐》(Lady Bird)導演執導,描述四姊妹的成長故事。(《小婦人》劇照)

《小婦人》(Little Women)為美國作家Louisa May Alcott於1868年所寫的作品,後來成為家傳戶曉的經典小說,亦多次被改編翻拍成電影;最新版的《小婦人》已是第七度登上大銀幕,故事同樣根據作者的童年經歷改編,描述1861至1865年南北戰爭期間四姊妹的成長故事。2019年版本的《小婦人》沒有直接將故事鋪陳,相反透過時空插敘的方式將故事以不一樣的感覺呈現。

當時女性活於社會地位低微的時代,彷似女性不能獨立,需要依賴婚姻,成為男性的附屬品而活。四姊妹的母親(Laura Dern飾)從小教導她們需先擁有個人思想,不需盲目的附從他人;不過,在整體社會影響,加上姑媽Aunt Josephine(Meryl Streep飾)對她們傳輸「嫁個有錢人」的訊息,令四姊妹的性格有着明顯的對比。

1861至1865年南北戰爭年代,女性於社會的地位低微。(《小婦人》劇照)

四姊妹有着不同個性,卻選擇勇敢做自己

大家姐Meg(Emma Watson飾)自細渴望婚姻,希望透過上流社會舞會認識富二代;三女兒Beth(Eliza Scanlen飾)性格內向、喜歡音樂;四女兒Amy(Florence Pugh飾)帶虛榮心,致力成為上流社會的一份子,以延續她的藝術夢想。四姊妹當中就只有二女兒Jo(Saoirse Ronan飾)勢要擺脫世俗規範,從不渴望婚姻,亦希望成為一名作家,成為自主的女性。

可電影最後刻寫出四姊妹脫離擺佈,勇敢做自己的結尾:大家姐Meg遇到一位心儀的窮教師,並決定放棄一直以來的追求,選擇真愛、四女兒Amy亦拒絕了富家公子的求婚,選擇了從小萌生愛意的Laurie(Timothée Chalamet飾)。

二女兒Jo拒絕了Laurie的求婚,但後來卻因寂寞而有所動心。(《小婦人》劇照)

不婚主義卻因寂寞而動心:如他再求婚,我會答應他​

《小婦人》將重心放在二女兒Jo的枝節當中,記載她於心靈上的各種掙扎。因為要反抗社會而產生終生不嫁的念頭,即使與Laurie青梅竹馬,對方喜歡她逐向她求婚,她也拒絕且視獨身為她的歸途。然而,由於二人興趣與社交圈子大為不同,Jo用上「如果我們真的結婚,會是場災難。」、「我們會成為怨偶。」等理由拒絕Laurie,並指自己並不會與任何人結婚。

後來,Jo因三妹妹患上猩紅熱而離世感到孤單無助,再堅強的她也頓時渴望有個人可以依靠,於是想起了久未聯繫的Laurie。Jo對母親提出疑問:「如果他再向我求婚,我會答應他;你覺得他會不會再跟我求婚?」而最深刻的不是Jo作出這樣的提問,而是母親的回應似是道出了連Jo也不能剖析的心思:

你愛他嗎?
母親
我比較想被愛,我想要被愛。
Jo
那和「愛人」不一樣。
母親
電影《小婦人》(Little Women)記載二女兒Jo於心靈上的各種掙扎。(《小婦人》劇照)

愛與被愛應如何選擇,還是需兩者兼備?

這樣的對話適用於當時的年代,但對於我們,也不陌生。就像是25+的女生看到身旁好友、中學同學已踏入婚姻,自己卻單身渴望找個人愛,倘若身邊出現了如Laurie的男生,或許會隨之答應,沒想過那個人是將就還是真愛,只求跟隨既定的時間表進入人生新階段,趕上生兒育女的進度,視對方、甚至視婚姻為一種保障,在愛人與被愛之間選擇了被愛,可卻只是為了填補當刻的寂寞,忘記了戀愛與婚姻的含意。

電影《小婦人》(Little Women)教人反思,愛應否將就?(《小婦人》劇照)

愛,不應將就:你會遇見一個人

電影教人反思,在面對自己不愛的人,應該將就、接受對方賦予的幸福,還是繼續等待一個值得與衷心希望與他步入婚姻的那個人?Jo以為對方會一直守護她,最後得悉Laurie愛上四妹Amy並與她結婚,雖然有過一刻的錯愕,但仍是選擇祝福相愛的二人,也似是放下心頭大石,繼續她的作家夢。

故事的最後,快速描述了Jo終遇上了喜歡的人,並與他組織家庭、開設學校,讓人回想起她以不婚主義拒絕Laurie求婚之時,Laurie回應的一句:「你會!你會遇見一個人,並死心塌地愛着他,因為你生來就是如此。但那時我卻只能在一旁看着。」或許,我們終究到底都會遇到那個人;在那來臨之前,成為獨立堅強的女性才是首要的條件。

電影《小婦人》的金句,絕對值得女生反思: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