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巴曙松:區內城市應探索「金融+」發展模式

撰文:黃捷
出版:更新:

粵港澳大灣區經濟該怎麼走?香港交易所(0388)首席中國經濟學家巴曙松教授出席一個有關大灣區的財經論壇時指出,區内可探「金融+」路線。

巴曙松首先指出灣區經濟的重要性,他稱全球60%的經濟總量集中在港口海灣地區,是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與粵港澳大灣區經濟規模「對標」的灣區經濟體有美國紐約灣區、美國舊金山灣區及日本東京灣區。如果研究這三大灣區的發展模式,基本上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可概括為不同形式的「金融+」,如舊金山灣區是金融加高新科技;紐約灣區是金融加高增值服務業;東京灣區則是金融加高端制造業。

區內城市非互相競爭 而是相互需求

因此按上述邏輯推演,巴曙松認為,從金融業的發展來看,粵港澳大灣區「9+2」城市,應探索「金融+」的模式。他指出,區内經濟總量及生產業結構,十分之多元化,因此既可以有金融加高新科技,如香港加深圳;又可以有金融加製造業,如東莞;又可以有高端服務業。

至於區内城市的競爭,巴曙松應為,香港、深圳及廣州等城市地域上很接近的金融經濟圈,但從數據來看,不是一個互相競爭的概念,而是一個互相需求及帶動的概念,内地金融業從香港得到大量金融資源;而香港金融業發展,是依賴向內地提供獨特金融服務後形成它的優勢。

他補充,區内形成強烈的雙邊服務需求,相互帶動,不是簡單香港做了,就不到内地做,例如當在內地產業擴張很快,到一定時候需要國際擴張,就可以上H股、國際併購,而國際併購要開拓內地市場,就到内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