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美元成特朗普應對中國的一招狠棋

撰文:朱冠美
出版:更新:

美中脫鈎將令中美損傷很大。美元仍然是全球金融體系跳動的心臟,對這個美元資金體系的掌控是讓對手生畏的懲罰工具。不過,美國政府過度使用這項工具會帶來長期風險。

《華爾街日報》報道,限制美國對中國股票的持股引發了媒體關注,但這一限制舉措與其說會嚴重損害中國的資本市場,不如說會挫敗中國政府的全球雄心。外資持有的中國A股規模仍只佔該市場的3.5%。

美國真正的殺手鐧將是制裁中資銀行。2019年,與對北韓制裁令相關的調查導致三家名字未被點出的中資銀行被裁定藐視美國法庭,這讓它們有可能受到美國的懲罰。由美國參議員提出的一項擬議中的法案也威脅要懲罰那些參與破壞香港自由的銀行。

中美經濟脱鈎不現實,但需為貿易摩擦做好長期準備。(Reuters)

最起碼,限制中資銀行以美元開展業務的能力會造成不穩定。在中資銀行在海外持有的2.215萬億美元國際債權中,63%是以美元計價。未來兩年,在中國內地和香港發行的約3,210億美元美元計價債券將會到期,可能需要再融資。與此同時,美國金融界對人民幣的敞口仍然不大。

然而,對美國來說,限制中資銀行獲得美元並非沒有代價。如果中資企業突然停止以美元計價的貿易融資,恐怕會讓世界陷入更嚴重的衰退。

雖然美元在全球金融中心的地位短期內看似穩固,但仍存在一些長期威脅,如果不加以應對,這些威脅可能會因美中對抗而加劇。

美債之所以有吸引力,是因為它不僅安全且流動性強,而且與其他發達經濟體相比,數十年來一直提供較高的收益。在儲蓄充裕、通貨緊縮的後新冠疫情時代,即使美國赤字快速攀升,也沒有理由擔心買家缺乏。除非迫於無奈,否則中國政府不太可能拋售所持的大量美國國債,因為由此導致的美元貶值可能會在最為不利的時刻衝擊中國的出口。而且美聯儲(Fed)正再次增加美債持倉。

但從長遠來看,情況可能會有所不同。全球經濟體系變得更加分裂且效率降低,這似乎會引發通脹。此外,與歐元債券不同,中國政府債券實際上提供了不錯的收益:自2015年以來,外資已經購買約2,000億美元的中國政府債券。與此同時,外資購買美國國債的步伐卻放緩。自2014年以來,外資對美國國債的持有量增加了6,520億美元,增幅為10%,而同期美國國債總額增加了約30%。在截至2014年的五年中,外資的美國國債持有量則增加了2.5萬億美元。

但若中國能保持比美國更快的經濟增長速度,並能建立良好的交易記錄,那麼更多的投資者可能就會開始質疑:為何要去購買收益率更低的美國債券。特別是考慮到中國已成為一些發展中國家的最大貿易夥伴,這些國家可能也並不反對開展更多人民幣計價貿易,因此總部設在這些國家的公司可能會對購買美國債券的做法更加懷疑。中國已有約15%的對外貿易採用人民幣計價。而像美國近年來傾向採取的做法那樣將美元當作武器,則有可能損害美元作為避險資產的吸引力。

所有這些因素都意味著在當今更趨分化的世界,為保持美國高速增長而進行結構性改革已變得更加重要,尤其是要在科學和教育、移民改革方面加大投資,並與友好國家加強貿易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