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染指電動車 重整Titan 挑機Tesla|大盤漫談.伽羅華

撰文:伽羅華
出版:更新:

蘋果公司本周日遭媒體爆料重拾「造車夢」的新聞,最快明年第三季推出,量產或要待2024年,但時間表較坊間傳聞提早兩年,這宗消息如一石激起千層浪,蘋果股價曾高見133.95美元,周一剛納入標指、電動車龍頭Tesla則叩關700美元不果,由高位累跌7%,仿彿蘋果顛覆手機產業的大洗牌將降臨汽車業,一時間iCar成為網上熱搜的關鍵詞。

不過,蘋果入場,要擔驚受怕的可能不是Tesla,反而傳統汽車大廠面對更大風險,就是燃油車市場份額的極速流失。

據Morningstar旗下市調機構PitchBook統計,截至今年8月全球電動車企的總市值4,923億美元,當時仍落後傳統車企的總市值5,890億美元,隨著Tesla市值爆升、蘋果及Amazon等科網巨企紛紛進軍電動車產業後,將有更多資金追逐電動車企,總市值要趕過傳統車企的日子將不會遠。

若計入油電混燃車(hybrid)在內,去年出售的新車其實只有2.4%屬電動車類別,反映電動車市場發展空間廣闊,錢景無限,應該能夠容納蘋果與Tesla兩大贏家,情況一如手機產業有蘋果及Google,還有周邊產業的參與者應該都可以分一杯羹。

傳統車企總市值已不斷被新能源車追趕。﹙AP﹚

隨著更多蘋果造車故事情節的披露,Apple Car項目的輪廓開始展現,據長期追踪電動車行業的博客Galileo Russell於聖誕前夕的爆料,箇中情節有待證實,但不妨作為娛人娛己的茶資話題。

以下是Galileo Russell的版本,當中加插了一些行業背景,以便讓大家更了解蘋果造車故事的來龍去脈。

早於2012年蘋果認識到投資電動車是非常棒的商業構想,於是有了第一次收購Tesla,但雙方接觸後卻因價錢不合而告吹,蘋果認為自行閉門造車較直接收購Tesla來得化算,自此媒體不時傳出蘋果泰坦造車項目(Project Titan)的消息,而此時曾任職蘋果與Tesla的重要員工Doug Field開始進入人們的眼簾,Doug是現時監督蘋果汽車開發的總工程師,他也曾經是Tesla開發大眾化車款Model 3的核心成員。

Doug於2008年至2013年9月任職蘋果,期間主要負責Mac硬件開發,至2018年他自Tesla回巢蘋果,目的是希望借助Doug於Tesla的造車經驗,幫助蘋果開發電動車,以科技界執行力無出其右的蘋果,連5納米的超級晶片M1系列都可以不假手英特爾而自行設計,卻未料到蘋果在電動車的開發進程處處踫壁,需要從Tesla挖角Doug負責泰坦項目的日常運作,Doug只需向時任蘋果電動車項目負責人Bob Mansfield直接匯報。

話說Doug於2018年回巢,2017年末正是Tesla業務步入低潮開始,期間公司市值僅為500億美元或以下,至2019年3月底止Tesla手頭現金僅得22億美元,馬斯克曾在推特說過這期間Tesla差一個月便破產收場,深陷財困的Tesla於是向蘋果求援,據悉馬斯克叫價超過800億美元,蘋果還價550至600億美元間,結果如馬斯克所言,庫克連見面的機會亦不予他機會。

Tesla日漸受投資者追捧,市值已達6,000億美元,手頭現金150億美元。﹙資料圖片﹚

2019年初距今不足兩年,但對Tesla來說卻是天與地的世界,如今Tesla市值達6,000億美元,手頭現金150億美元,有財力收購一家傳統車企,難怪當媒體爆料蘋果要重拾「造車夢」,馬斯克即吐槽當年Tesla向蘋果庫克頻送秋波,叫價只是Tesla目前市值十分一,奈何襄王無夢,隱含有「早知今日(造車),何必當初(棄購)」之意。

2014年以來,原本蘋果的宏圖大計是做一輛全能電動車,後來重點轉移到汽車自動駕駛系統上,蘋果CEO庫克於2017年曾公開確認,公司正開發自動駕駛軟件(FSD),並指這是非常重要的核心技術,是所有人工智能(AI)項目之母,甚至可能是最困難的AI項目之一。本月初接管蘋果泰坦項目的John Giannandrea,本身原為蘋果AI和機器學習的高級副總裁。

從庫克的言論及人事任命已明顯反映蘋果造車的業務策略,蘋果即使造車,自動駕駛的核心技術必須牢牢掌握其手,觀乎蘋果最近在AI晶片開發有飛躍式進展,只要在電動車電池上物色適合的合作夥伴,就如Tesla先後與日資Panasonic、韓資LG Chem及中資寧德時代合作一樣,估計蘋果造車的模式將跟隨iPhone委託鴻海的代工模式,近日鴻海高層說要加速MIH電動車平台發展,並歡迎蘋果加入,一家是科技軟件界的霸主,一家是硬件代工之王,雙方曾經在iPhone有過天作之合,再深度合作未必無可能。

Galileo Russell另一項爆料是:蘋果一直秘密測試東芝的鈦酸鋰(Lithium Titanate)電池,而且進展較想像更遠,配備鈦酸鋰電池的電動車差不多可進行路面測試,電池包中有312個電池單元,全由東芝製造。

各大電動車廠,包括比亞迪及Tesla均專注研發磷酸鐵鋰電池。﹙資料圖片﹚

蘋果秘測東芝電池 鴻海再送秋波展合作誠意

目前Tesla、比亞迪及電池製造商寧德時代均以專注研發磷酸鐵鋰電池,與東芝的鈦酸鋰電池同樣具有輸出功率較大的優點,鈦酸鋰電池的充電速度較磷酸鐵鋰電池更快速,而且壽命相當長,但容量有待改進兼且成本特別高,暫時要看東芝在鈦酸鋰電池的技術突破,是否能讓蘋果有彎道超車的機會。畢竟馬斯克對本身超級鋰電池組4680充滿信心。數據顯示,4680電池組僅需 15 分鐘就可以從一成充電至八成,所以蘋果在電池技術佔不了Tesla太多便宜。

蘋果公司布局電動車市場,可以被視為繼iPhone後蘋果的Next Big Thing,但要撼動Tesla的市場地位,首要的是蘋果的自動駕駛軟件必須能挑戰後者的FSD。Tesla近月不斷提升FSD的測試版,其自動駕駛的主機Dojo是目前全球運算最強大的AI電腦系統,再配合於道路上行走的數十萬輛Tesla電動車所收集的海量數據,FSD的駕駛能力正步向第四級水平,距離第五級全自動駕駛只一步之遙,蘋果此時發力提升自動駕駛系統的能力,亦要落後兩至三年。

無論如何,無人會懷疑蘋果造車的決心及能力,但要挑戰Tesla的地位,蘋果可能錯過最佳的入場時機,但蘋果發力電動車業務,做大電動車市場的大餅,對Tesla而言並非壞消息,反而某程度是利好電動車整體行業生態及基建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