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概股已被打殘? 趁聯儲加息來臨前 呢類股升浪或重拾|鄭昆侖

撰文:鄭昆侖
出版:更新:

毫無疑問,中國內地針對多個行業的監管因素(而且看似沒完沒了)正正是導致中港兩地投資開始喪失信心的主要原因之一。與今年2月至3月份當時人人對中概科技具有很大信心相比,今天的市場氣氛大概出現了180度大轉變。筆者身邊的炒股朋友、記者朋友大多數已對港股(尤是科網股)已經怕到不太想再去提及。這個亦是一個明顯的反向訊號。

低殘中概科技股 「其實沽都無謂」

7月初出現了滴滴(美:DIDI)事件,之後又出現民營教育企業遭整治。上週亦出現了疑似要整治騰訊(0700)以及其他手遊股份的政策。

可能事前大家都未曾聽過的官媒《經濟參考報》,在上週二(3日)發佈了一篇批判手遊行業文章。然而,文章的網絡版隨即被移除。在同一天的下午,文章內的批判性字眼(例如精神鴉片)已被消失。是次官媒事件應該令不少中港兩地投資者無所適從。

中國官媒經濟參考報刊出一篇指責電子遊戲為「精神鴉片」的文章,引發廣大爭議。(截圖自經濟參考報)

上週五(6日)又出現整治奶粉業的政策,原因是官方認為婦女應該要餵人奶。中國飛鶴(6186)股價當日隨即下跌,收市報14.06元,當日跌4.35%。只不過,股價的跌浪其實早在5月(當時仍是大約20.5港元至21.5港元左右)已開始了。大概今天大家才明白三孩政策未必受惠中國飛鶴的原因。

不管監管相關的消息是官方的真正意思、部份官媒旗下寫手的主觀意見、又或者僅是坊間的傳聞,相信市場對新中概股的看法偏向悲觀。其中,新東方(9901)以及快手(1024)等股份已從2月中的高位水平累跌70%至95%不等,亦已變成所謂的殘股。

以炒家的角度去看,今年3月份不少中概科技股已出現明顯的弱勢。若然當時不主動沽貨控制風險今天才主動沽貨(甚至是開始沽空),其實會否遲了一些。就正如黃子華曾經在電視劇中講過,「如果連財經佬都叫你沽貨的時候,其實沽都無謂(亦即為時已晚)」。

重燃加息預期 歐美銀行股升浪或重拾

話分兩頭,尤其是自從今年2月中起計美股明顯跑贏港股。那當然,真正的美股並不包括在美國上市的中概股。至少,道指成份股並沒有中概股。

市場普遍預期美國快將步入加息周期。(資料圖片)

儘管不少香港人一直認為加息是沒有可能,但是尤其是自從2020年11月起計歐美投資者一直在押注加息。美國國債債息已經自從2020年7月份見,最新的10年期國債息率為1.3厘左右。雖然債息水平低於今年3月的水平(1.7%左右),但仍明顯高於2020年8月份的水平(0.6%左右)。

相對而言,近兩三個月在英美兩地上市的銀行股大方向算是處於大漲小回格局。即使是回落,從高位計也大概是5%至10%不等。

為何會這樣呢?原因之一是當地投資者深信即使疫情再反彈歐美國家在防疫、治療病人、以至重啟經濟活動等方面已踏入新常態。另一個重要因素是G7成員國已就企業稅改方面達成了落實的共識。換句說話,依靠發債以及無限量QE的方向已結束了。對於環球銀行股而言,加息是利好淨息差的情況。

2021年8月6日,美股跑贏的板塊包括金融股。其中,如高盛(美: GS)以及大摩(美: MS)等投行股份甚至是接近歷史高位。

【財經專欄】「侖」理講價.鄭昆侖(CFA)|善恆證券策略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