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管局發表零售層面引入「數碼港元」諮詢 余偉文:未作任何決定

撰文:張偉倫
出版:更新:

數碼港元的發展再有新動向。金管局今日(27日)發布題為《從政策及設計角度看「數碼港元」》的討論文件,闡述了在香港引入零售層面央行數碼貨幣(即「數碼港元」或e-HKD)所涉及的主要政策及設計事項,並邀請公眾及業界提出意見。

金管局在2021年6月公布「金融科技2025」策略後,隨即展開研究,探索在香港推出「數碼港元」的可行性。該研究的第一部分側重於技術方面,並已於2021年10月以技術白皮書的形式發表初步研究結果,以徵求意見。

第二部分的研究聚焦於政策及設計範疇,相關初步研究結果載於本文件。研究探討了:「數碼港元」的潛在裨益與挑戰;若干設計上的考慮因素,包括其發行機制、與其他支付系統的互聯互通、私隱及數據保障以及法律考慮因素及用例。金管局在文件中列出12條問題,扼要說明重點討論方向,以便持份者提出意見。

金管局總裁余偉文表示:「文件是金管局研究『數碼港元』的另一里程碑,當中的政策及設計考慮因素反映了最新的國際發展,以及香港金融市場的特點。我們積極鼓勵公眾及業界參與此重要的諮詢,與我們分享看法。收到的反饋將有助我們制定有效策略,令香港的金融市場在快速演變的零售層面央行數碼貨幣領域中,能作出最佳部署。」

余偉文於《匯思》中,就數碼港元作出4方面的探討。

他指出從概念上看,零售央行數碼貨幣就好比央行發行的硬幣和紙幣,都是由央行發行或提供支持,記在央行的帳簿內,所以信用風險是零。至於大家存放在銀行或電子錢包内的存款,則是記在銀行或發行營運商等金融機構的帳簿內,因此存款與現金的兌換性取決於該金融機構自身的風險。雖然香港金融機構非常穩健,上述信用風險極微,大家可以放心,但兩者在法律層面是有一些技術分別。

目前中國內地、瑞典和巴哈馬等國家都是央行數碼貨幣的先行者,但其推行的原因卻不盡相同。例如在中國內地,央行數碼貨幣旨在提升央行支付系統的效率,並作為大型科技公司所營運的零售支付系統的後備。又例如瑞典的現金使用量不斷下降,故推出數碼貨幣以增加央行貨幣的整體流通量。巴哈馬基於地理因素令現金管理成本相對高昂,因此推動電子支付以降低金融服務成本,同時促進普及金融。環顧全球,大部分央行數碼貨幣項目仍然處於研究階段。鑑於貨幣的意義及功能舉足輕重,因此各個央行在推行他們的數碼貨幣前必定會進行深入及全面的研究,確保不會動搖公眾對貨幣的信心。

金管局研究「數碼港元」的目標旨在探索如何為數碼經濟注入更多創新的動力,並為應對新型貨幣(例如「穩定幣」)可能帶來的挑戰作出部署。無可否認,零售央行數碼貨幣具有龐大的創新潛能,但這並不代表可以實際應用在香港社會。對本地市民而言,「數碼港元」若欠缺明顯的過人之處,將難以產生吸引力,因此「數碼港元」要麼能夠互補現有零售電子支付的不足,解決痛點,要麼比現有的電子支付方式更為方便,否則難以在百花齊放的零售支付生態中佔一席位。

金管局「數碼港元」面對的另一個議題,是監管機構如何界定私隱和數據保障。假如完全匿名,「數碼港元」的使用將與硬幣和紙幣無異,但不合乎打擊清洗黑錢及恐怖分子資金籌集的國際監管規定。因此,一定程度的可追溯性是必不可少的,必須審慎研判參與者(例如央行、電子支付營運商、銀行及商家等)取得用戶資料的程度(例如用戶身份及交易歷史)。

此外,也要考量「數碼港元」應否具備「可編程」(programmable)的特點。所謂「可編程」,是指透過預設條件執行程式指令,有助「數碼港元」開拓更廣更多的應用場景,但同時也要留意程式故障、網絡安全風險等潛在風險。因此,「可編程」特點應用在「數碼港元」錢包或比應用在「數碼港元」上更為實際。再者,假如「數碼港元」具備「可編程」特點,有市民可能會擔心「數碼港元」是否等同現金一樣可靠。

他指出金管局尚未就推出「數碼港元」作出任何決定,制訂央行數碼貨幣的發展及監管方向需作多方權衡,尤其是政策事項及所衍生的利弊。因此金管局在今天發表了新一份討論文件,詳細表述了引入「數碼港元」所涉及的政策問題。

他又指出縱觀全球,目前大部分央行仍在研究央行數碼貨幣,只有極少數央行已決定推出央行數碼貨幣或已訂下政策立場。值得一提的是,即使我們最終決定推出「數碼港元」,距離全面推出並廣泛應用還有一段漫長的道路。中國人民銀行的數字人民幣仍處於試點階段;美國最近表示在符合國家利益的情況下會研發央行數碼貨幣;歐洲央行目前正進行長達五年的調查和測試,預計到2026年底才會決定是否推行央行數碼貨幣;英倫銀行早於兩年前已展開了公眾諮詢,但最近表示即使最終決定推出零售央行數碼貨幣,最快也要到2025至2030年之間才可推行。由此可見,推行央行數碼貨幣與否,必須經過全面及深思熟慮的探討方能勾畫下一步路線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