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分析常觸及移動平均線 背後原理你知多少呢?|聶振邦

撰文:聶SIR
出版:更新:

上月與大家分享了一些有關技術分析的觀點,今日會延續此話題,早前指出技術指標有「四大歸類」,分別是成交量型指標,以及三種股價指標,就是順向指標、逆向指標和動力指標。市場上有一種常見的順向指標,就是移動平均線(Moving Average, MA)。筆者視為技術指標的入門好選擇。皆因筆者早前帶出股價指標之一的順向指標,除了MA,當時還列舉了保歷加通道(BB)、抛物線指標(SAR)、指數平滑移動平均線(MACD) 和三重指數平滑移動平均線(TRIX)。其中BB、MACD和TRIX都是由MA衍生出來的指標,這味意著當你學懂看MA,便能打好學習多個順向指標的基礎。

聶振邦認為,移動平均線(Moving Average, MA)技術指標的入門好選擇。(資料圖片)

瞭解原理從運算方法開始

MA的重點有兩個,其一是後者的「A」,英文是「Average」,意思是平均數,對應股價上的運算,會以收市價的集合而產生,例如是10天的平均數,就是以過去10個交易日的收市價的總和除以相應的交易日數目(此例子就是10)來計算。論到收市價集合的總和,不限於單純將所有收市價數值加起來,這稱為算術平均(arithmetic average)。對於價格走勢穩定的股份,這是適用參考的方法。但對於價格傾向波動的股份,算術平均的適用性值得相榷,皆因越接近現在的收市價位置,參考性較遠離現在的收市價位置為高。

加權平均更能見股票實況

以上述10天的觀察時段為例,第10天的收市價位置,參考性最高;反之第1天的則是最低。而算術平均卻無法反映收市價在不同時點的相對重要性,假設了觀察時段內的所有收市價重要性是均等的。為解決此問題,可用加權算術平均(weighted arithmetic average),在計算平均值之前對應每個收市價加入一個權重因子。權重因子是以收市價的相應天數,除以所有收市價集合的相應天數總和,以3天作觀察時段為例,相應天數總和就是6(1 + 2 + 3),對應第1天收市價的權重因子就是1/6、第2天是2/6,以及第3天是3/6。

採取移動平均線分析時,可以考慮進行加權平均,能更有效反映實況。(資料圖片)

指數平均與加權平均差別

對於有關注技術指標的投資者,應會留意MACD和TRIX用到的平均數運算方法是指數平均 (exponential average),這是跟加權算術平均一樣,對應不同日子的收市價反映不同的權重之重要性。而兩者差別在於指數平均是由散離(discrete)轉化為連續 (continuous)。好處在於對應股價處於低波動狀態時,對於分析股價變化的敏感度較算術平均和加權算術平均為高。不過由於涉牽的運算步驟較多,因此一般經由電腦進行,簡單已兩天的週期為例,公式如下:

EMA(2) = (1 – α) x EMA(1) +(α x C)

α:平滑因子(smoothing factor),計法是2 / (1 + n)。

n:觀察周期的天數

值得留意平滑因子隨著觀察周期的天數不同,會有所變化,故此例如於觀察周期的天數分別為2及3之時,相應平滑因子為2/3和1/2,得出的EMA(2)數值就有所不同。假設第一天和第二天的收市價分別是100和102元,2天觀察周期的EMA(2)數值為101.33元;而3天觀察周期的則是101元。

MA的另一重點「M」,英文是「Moving」,意思是移動,相關解說及MA在股價分析之應用,下回再續。

【財經專欄】聶振邦(聶Sir).新股聶人|華盛證券分析師

筆者確認本人及其有聯繫者均沒有出現以下兩種情況,其一是在執筆前三十天內曾交易上述分析股票;其二在文章發出後三個營業日內交易上述的股票。此外,筆者現時也並未持有上述股份。

以上純屬個人研究分享,並不代表任何第三方機構立場,亦非任何投資建議或勸誘。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