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特估」概念熱炒 專家明言升幅過急 現非入市良機

撰文:柳英傑
出版:更新:

中資股近日成為投資者寵兒,內銀﹑內險,甚至內地券商股均成為投資者吸納對象。原來是「中特估」(中國特色估值體系題材)概念突然風靡市場,驅使一眾國企股奮力上揚。股價亮麗之餘,交投更是極為暢旺。四大行於周一(8日)的成交額達130億元,完勝平日於成交榜上領先群雄的ATM(阿里﹑騰訊及美團),3隻科技股龍頭當日成交額「僅為」78億元。投資者大有「喜舊(經濟)棄新(經濟)」之勢。

「中特估」股始於去年底

國企股標青的表現,單非僅是港股市場獨有,A股市場同樣出現人側目的表現。昨日中行(上海﹕601988)更升停板。不過一眾內銀周二(9日)紛紛回吐,北水亦沽出四大行,讓投資者憂慮內銀﹑以至「中特估」概念已是開到荼蘼。

市場人士即時派發定心丸,認為「中特估」的派對尚未結束,預料內銀仍有上升空間,惟較看好盈利基本面經已改善的內險股。

無風當然不起起浪。引發這「中特估」這道波瀾,或與市場傳聞上交所將於5月11日,舉辦「發現央企投資價值促進央企估值回歸」業務交流會暨國新央企股東回報ETF宣介會有關。會議主旨為進一步探索建立中國特色估值體系,引導央企投資價值發現,推動央企估值回歸合理水準。有傳上交所、中國國新相關領導將出席會議。

再稍為追溯,便可以發展「中特估」概念在去年12月底,由中證監主席易會滿提出。有關概念旨在探索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估值體系,需深刻認識中國的市場體制機制,深入研究成熟市場估值理論的適用場景。

何謂「中國特色估值體系題材股」?

說了半天「中特估」概念,具體內涵又包括哪些元素或條件?簡單而言,意指適合中國國情的市場特徵、市場規則以及參與各方的體系,即「中字頭」股份。近年來,中央為推動企業加快實現高質量發展,國資委探索建立了中央企業經營指標體系,由2022年的「兩利四率」調整爲「一利五率」,而央企「一利五率」的目標爲「一增一穩四提升」。

即加強利潤增長,同時提高淨資產收益率及派息比率,進而令到淨資產增長減緩並同時符合「增加財政收入」和「符合國資委考核」雙重目標,所以派息率的提升會成為「2023年央國企的整體重點」。可見,「中特估」股兩大特點分別是估值低及派息分紅有上升空間。

伍禮賢料中特估炒作維持一段時間

投資者轉投具「中特估概念」的中資及國企股外,大行及分析員亦看好此概念。思睿投資集團合伙人兼首席經濟學家洪灝近日接受內地傳媒訪問時指出,目前A股已步入技術性牛市,投資機遇可媲美2005年股權分置改革;又指出「中字頭」﹑人工智能(AI)﹑半導體等板塊,將有不少主題性機遇,又相信這一波中字頭和國字頭的行情是沒有走完。

洪灝指出近期海外資金對大型央企的投資偏好已改變,過往多是針對小盤股﹑專精特新,回過頭來現金牛公司沒人買,簡直就是對不起自己,強調該機會正在持續下去。

綜合瑞銀及摩根大通看好內銀股的6大原因中,中特估概念亦為其中之一。

光大證券國際證券策略師伍禮賢亦看好「中特估」前景,認為相關概念股具有兩大特點﹕估值低及派息分紅有上升空間。在兩大因素影響下,「中特估」的炒作未必「咁快結束」。

對於瑞銀報告指出,內銀股潛在升幅仍達2成,伍禮賢認為或許潛在升幅未必尚有2成,但相信未來會持續平穩向上。更認為內銀縱使受到淨息差出現收窄影響,可是內地經濟復甦影響明顯,未來仍有機會繼續炒作。

睇好內險股 年內仍有表現機會

談及選股時,伍禮賢睇好內地保險股,認為內險股的盈利基本面改善最明顯。雖然在疫情期間,經歷2至3年低迷,但在今年第一季,不少內險公司的新業務價值都由負轉正,認為這種改善不會只持續一季,預料今年股價仍有表現機會。

伍禮賢認為「中特估」現時處於高位水平,長線可看好,但短線並不看好。加上恒指於周二回吐幅度較大,個別「升得急的中特估都要抖下氣」,現時不是買入「中特估」的好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