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金融騙案倍增 6種騙案手法常見 李惟宏籲加強投資者教育

撰文:黃文琪
出版:更新:

近期金融騙案有增加趨勢,受害人包括投資顧問、會計師、測量師等專業人士。據警務處的統計數字,今年首三季錄得3,523宗網上投資騙案,較去年同期上升約1.6倍;損失金額超過21億元,亦較去年同期上升超過兩倍。金融服務界呼籲公眾不應只關注投資產品,更要對騙徒的詐騙手法保持警覺。

金融服務界列出6種常見金融騙案手法,包括假扮知名人士、唱高散貨、虛假網站、虛假應用程式、套現時被要求繳交手續費及建立曖昧關係(即殺豬盤),冀市民加以提防。

此外,金融服務界又列出5個懷疑金融騙案的跡象,包括自稱持牌人士,但未能在證監會網頁/持牌手冊查閱;要求投資者轉款至個人戶口;未提供交易資料;陌生的電郵及短訊,要求點擊指定連結;在網上搜索,能輕易找到類似騙案。

李惟宏表示,近期一些利用虛擬資產,在社會造成哄動的金融騙案,其手法其實與過去的騙案大同小異。(林靄怡攝)

騙徒手法大同小異 籲加強投資者教育

李惟宏表示,近期一些利用虛擬資產,在社會造成哄動的金融騙案,其手法其實與過去的騙案大同小異。都是利用高回報,以及失實唱高的手法,去誘使投資「入金」,然後以高昂的手續費或是故意延遲退款,令到投資者無法取回本金。因此,公眾不應只聚焦於相關投資產品,而是騙徒利用某些伎倆作詐騙手法。

他強調,金融產品本質不是詐騙的產品,監管部門亦有相關法規,發生騙案並非代表監管制度有問題,反而要加強投資者教育,業界未來將會加強合作,共同推廣投資者教育包括舉辦講座、給予建議政府及監管機構、加強防騙宣傳,以及助市民預防騙案。

貴金屬同業協會主席唐桂坤亦表示,過去有不少騙徒利用交易「倫敦金」去騙取投資者,而「倫敦金」本質並不是詐騙的產品,而是在市場有高知名度因而被利用。實際上,騙徒若冒認金銀業貿易場的會員,其交易紀錄亦不會在貿易場查證到,建議市民在交易貴金屬投資應選用貿易場的行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