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低通脹數字暗藏漏洞 資產貶值屬另類通脹|鄭昆侖

撰文:鄭昆侖
出版:更新:

早在2022年2月13日,筆者在《藥明生物淪「瀉藥股」 遭美針對後 並非管理層說了便算》一文中指出「夾」在中美兩國因素之中間的藥明生物(2269)前景並不會太好。儘管2022年2月11日的股價已回落至56.7港元水平(相對於2021年11月5日的101.9港元),但是這並不代表股價跌完就不可以再跌。在2023年6月25日《藥明生物嚇怕投資者? 「618購物節」對消費股有啟示》一文,當時的股價進一步回落至37.75港元水平。藥明生物最新的股價已挫至16.78港元。這一隻早年(2020至2021年)被不少本地芬佬以及財演專家吹到「天上有地下無」的藍籌股究竟「衰啲乜」,去到今天其實不太重要了,反正輸錢的又不是我。

話分兩頭,資產價格下跌、利息開支上升,其實都是等同於購買力的下降(Purchasing Power Decline)。儘管這些因素並不會計入CPI通脹率,但是不少區內的中產階級大概已不知不覺地面對「實際上的高通脹(De facto High Inflation)」。

2.4%的CPI通脹率已嚴重低估了「實際開支上升」(又或者是2024年通脹率會上升)

在2023年12月,本港的CPI通脹率按年上升2.4%。數字看似不高。只不過,這個數字涉一堆漏洞。第一個便是上述的因為資產價格下跌(房地產、債券、中港股票)已導致的購買力下降。

由於CPI通脹率的房屋開支部份只計入租金開支(不包括置業者的每月按揭供樓開支),因此在利息成本大幅上升的情況之下不少置業者的實際每月「剛性開支」亦已大幅上升。

再者,CPI通脹率的計算亦忽略了一些隱藏通脹因素。舉例說,在國際可可粉價格大幅上升的情況下,商家有可能在同一個零食產品內降低可可粉的成份比重。一些商家會在同一個食物包裝內靜靜地減少產品的重量、又或者是推出所謂的「健康版」(食物重量下降,自然容易達到修身效果)。

資產價格下跌(房地產、債券、中港股票)已導致購買力下降。(資料圖片)

那當然,最大的通脹壓力當然是2024年的加價潮。舉例說,某連鎖快餐店的魚柳包的售價已在2024年1月調升至14港元,相比2021年的售價水平(11港元)高出27%。在2023年國際可可粉期貨價格已由2022年年底的每噸2,600美元升至近日的5,023美元水平。不少大型朱古力廠商一直有鎖定可可粉的原材料價,因此在2023年仍未有太大的加價壓力。只不過,當「低價」的可可粉存貨被消耗之後,那麼朱古力產品漲價似乎是難以避免了。

另外,人工以及物流運輸等成本,近幾年似乎是「有升冇跌」。其中,還球運輸成本的情況近期似乎又在升溫中。

又值得留意,近日有多個建制派政黨趁立法會二讀樓市「減辣」草案,紛紛要求政府全面「撤辣」。只不過房屋局局長何永賢重申,現時樓價仍難以負擔。如果本港的生活成本水平(包括住房、用膳)是吸引的話,就應該不會有那麼多港人北上消費吧。筆者的看法是,何局長的觀點相對於部份立法會議員,似乎更加貼地。

【財經專欄】「侖」理講價.鄭昆侖|善恆證券策略師

作者介紹:筆者 Albert (分析員的告白 / Albert Analyst)為特許財務分析師﹙CFA﹚,從事投資行業十多年,包括買方研究分析、獨立股評分析等工作。Albert的投資(投機)理念是尋找鮮為人知的宏觀以至行業趨勢,在人群未湧入前買入「優質資產」。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香港01的任何立場,香港01亦無法核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另外,以上純屬個人研究分享,並不代表任何第三方機構立場,亦非任何投資建議或勸誘。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