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市場忽略的長和系選擇 長江基建(1038)有望強勢破頂|彭偉新

撰文:彭偉新
出版:更新:

提起長江集團及長和系的股份,很多人都會記得長實及和黃這兩個非常有代表性的名稱,反而長和系旗下的長江基建較少投資者留意。雖然財政司司長在網上表示港股在龍年的表現應該不錯,不過,筆者仍然對港股的未來一年表現不抱太大的期望。由於香港的經濟轉營得太慢,步伐跟不到世界的轉變下,港股走勢明顯被其他競爭對手所拋離,雖然官員仍然對香港經濟及股市非常有信心,更指海外投資者非常有興趣投資港股,不過,數據不會說謊話,在過去的一年以及今年首一個月資金由股市流出的情況完全沒有改善的跡象,因此,投資者仍然未敢投資在已被炒高的美股,仍然對港股不離不棄的話,在選擇股份時應盡量減少在高風險的股份的投資比重,反而在高息股份上應該加大力度,即使港股在2024年可能仍未有較佳的表現時,仍然可以在收息上取得較合理的回報率,而長江基建 便是其中一隻非常可取的選擇。

長江基建是長和系旗下一家主要從事發展、投資及運營基建業務的附屬公司,集團的主要業務包括發展、投資及經營能源基建、交通基建、水處理基建、廢物管理及轉廢為能業務、屋宇服務基建、基建有關業務。另外,亦有包括股份投資及項目策劃,及證券投資等業務。集團的主營市場包括香港、中國內地、英國、歐洲大陸、澳洲、新西蘭、加拿大及美國等市場,在分散投資下,可以避開單一市場出現經濟下滑所帶來的投資風險,加上所投資的項目主要為基建及相關的業務,該等業務對於經濟周期的敏感度相對較低,令到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中、港地區來說,集團分散市場的策略的確是保守投資者的選擇。

長江基建上周五日以 47 港元收市,全日上升 0.5 港元或 1.08%。集團過去5年的平均Beta值為 0.88,系統性風險低於大市,在市場前景不明下,相信可以吸引更多資金作為中線停泊。集團的52周最高位曾見 47.3 港元,而最低位則曾見 35.2港元,股價於過去52周累計上升 6.7%,跑贏恒生指數及科技指數,以現價 47 港元計,長江基建集團的股價較 50 天線高出 10.96%,另外,現價亦較 200 天線高出 15.08%,反映股價的走勢的確強勁。市場對集團2023的財年全年盈利預期會倒退 0.3%,不過,2024的財年盈利預測則會增長 5.9%,另外,集團之前 5 年的年複合盈利為倒退 6.58%,不過,未來 5 年的年複合盈利增長則為 8.07%,主要反映集團所經營的業務在未來經濟前景向好下會受惠。

以現價計,相等於過去 12 個月的追蹤市盈率約 14.8 倍,市場給予集團的預測市盈率為 13.7 倍,較追蹤市盈率為低,主要是市場預期集團未來年的市盈率增長率達到2.91倍,而市賬率則為 0.89 倍,反映整體的估值仍然非常吸引。至於集團2022年的派息比率為 82%,而集團在過去的12個月已派發 2.54 港元的追蹤年股息,相等於 5.46 厘的追蹤年股息率,市場預期集團2023年全年每股仍然可派 2.54 港元,相等於 5.4 厘的預測股息率,較過去5年平均股息率5.42 厘相若。

長江基建(1038)於去年9月11日至今年2月01日期間的資金流狀況。(圖1)

長江基建的機構投資者持股比率為7.29%,並於去年9月11日至今年2月01日期間的股價共錄得22.56%的升幅,期間,共錄得5.74 億港元的資金流入(見圖1),當中大戶佔其中的3.83 億港元,而散戶則佔當中的1.91 億港元,大戶投資者仍然是主要買入的投資者。期間,大戶投資者的坐貨比率最高曾升上19.19%;而最低則跌至-5.96%,而到2月01日當日則為18.77%,仍然屬於較高的水平,反映出大戶投資者買入長江基建,主要是以長線投資的目標為主。

長江基建的股價於2022年5月升上最高位見55.75港元見頂後,便持續由高位回落,曾於2022年10月跌至最低位見34.90港元後,便開始作出反彈,雖然股價成功升破10天線至250天線阻力,最高位曾升上47.30港元,仍未能收復之前跌浪總跌幅的61.8%反彈目標,便已先行回落,更於去年10月初跌返最低位35.20港元後,走勢出現見式形態,尤其是股價成功收復所有的移動平均線阻力外,更在股價見底之前,RSI9已先行見底,並形成了一底高於一底的走勢,股價反覆回升,並於上周五已升返47港元以上水平,只要能成功升破47.70港元,便可以成功向上突破去年5月高位阻力外,更可以收復整個跌浪總跌幅的61.8%,因此股價可以突破隻底的頸線阻力,股價到時有望可以重返前跌浪的起步位。投資者可以在47.00港元買入,上望55.50港元,至於股價一旦失守20天線44.60港元,則要先行沽出止蝕。

本人並沒有持有股份及相關衍生產品之權益。

【財經專欄】資金流事務所.彭偉新

資深證券分析師,證券研究經驗超過20年。除了熟習基本分析方法外,對技術分析亦有深入研究。在大台技術分析節目中擔任主持,曾主講多個不同範疇的技術分析研討會及課程,近年更鑽研以資金流向作為分析股市的方法,並藉不同媒體頻道與投資者分享。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香港01的任何立場,香港01亦無法核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另外,以上純屬個人研究分享,並不代表任何第三方機構立場,亦非任何投資建議或勸誘。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