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渣打馬拉松2018.跑手篇】Kim:不要問 只要試 肯試就走得遠

撰文:區嘉俊
出版:更新:

(編按:踏入2018年1月,每天會跟大家分享一個跑手故事,以窩心或勵志金句為跑友們打打氣)
關於Kim(姚劍峰),可說是久聞大名。
身邊不少朋友跟他操練,更以「體能狂人」和「魔鬼教練」形容他。
臨近香港馬拉松,终於有機會拆解這名狂人的理念。
攝影:梁鵬威

問:你的跑步座右銘是什麼?
答:「唔好諗喇,做啦!」做任何事,不要多慮路該怎麼走,報了名就走得遠。

問:有實踐這座右銘的例子嗎?
答:2013年我第一次參加三項鐵人,2014就玩Full IronMan(全鐵人:游泳3800米、單車180公里、跑42.125公里),只因覺得要玩就玩最難,結果順利完成,不如想像中困難。
半年後,一晚說服8名朋友在賽前6個月報名參加Full IronMan。當中有不懂游泳和不懂踏單車的,訓練半年後19人出戰,18人完成。未能完成的一個,只因炒車。
很多人說要1至2年鍛煉才可參加 IronMan,我會反問「你試過未」?不要問,先報名,報到名就行得遠。就算無法完成,都能找出原因,例如訓練方法不夠好、不夠勤力或決心不足。

問:你的團隊「Mid age on G」,由2012年開始舉行Boot camp(體能訓練營),最初是怎樣組成的?
答:最初有一隊業餘足球隊希望增強體能,逢星期日早上7時,我們都在戶外訓練。後來,他們因時間太早而放棄,反而他們的朋友繼續前來,更一個影響一個,人數增加至每課60人。由於人數太多,只好暫停收生。
有些馬拉松跑手前來,以為有長跑習慣,做1小時體能並不困難。結果操練後痠痛了一星期,更一試愛上。

問:為什麼叫「Mid age on G」?
答:大多成員也是30至40歲,不用為事業拚命,婚後又生活穩定。他們對自己愈來愈有要求,重視時間管理,晨操和早餐後未到9時,整天仍是時間充裕。
到了「mid age」,我們還是「on going」,所以叫「Mid age on G」。

問:你的訓練模式有什麼特點?
答:多體能,少里數。坊間的跑步訓練集中在儲里數,肌力不足容易受傷。因此我以鍛煉體能為先,針對運動項目,強化所需肌肉。跑手打好根基,再在外間學習技術就事半功倍。
以我為例,跑步集中在10公里山路和斜坡,長課不多,仍能完成馬拉松、毅行者、the North Face 100和三項鐵人等。

問:既然有「Mid age on G」,為什麼還要開辦體能訓練中心「MiU Training Hub」?
答:戶外訓練始終器材有限,所以想組個基地。基地以運動為本,強化該項運動所需體能。例如跑步、越野單車和潛水需要什麼體能?我們就在基地打好個底。

問:今屆香港馬拉松跑什麼距離?抱着什麼心態跑?
答:跑半馬拉松,過往沒有針對半馬練習,今次想跑一次最快的半馬,目標是1小時35分內。

秉承「接龍」概念,跑手接龍將集合各路跑步手,並會定期舉行跑步活動,將來自五湖四海的朋友連結起來!如果你也熱愛跑步,歡迎一齊來跑出生活平衡點!即加入跑手接龍Facebook群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