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瘡|一文簡介3類「痔療」這4類人士風險高!醫生解5大痔瘡迷思
不少人都有時會摸到自己肛門有凸起的異物,那一定是痔瘡嗎?不癢不痛,是否需找醫生處理?有哪些方法選擇?
外科專科醫生高彩華表示,痔瘡的處理方法可分為以下3類:
1. 保守性治療
這包括藥物治療,改變飲食和生活習慣,養成良好的大便習慣等,適合情況輕微的患者。
2. 橡皮圈結紮術
醫生會用橡皮圈紮著痔瘡,阻斷血液供應,使痔瘡萎縮及一兩天後脫落。過程只需數分鐘,可以在診所內進行,無需麻醉,且復原很快,但復發率較高,並只適合用於部份內痔(即在肛門齒狀線以內的痔瘡,在齒狀線以外則屬於外痔)的病人。
3. 手術
「常用的痔瘡手術有好幾種,近年也不斷有新方法和工具出現,不過整體來說,最徹底和有效的仍是傳統的痔瘡切除手術,即以手術刀把痔瘡切除,可一次處理外痔和內痔,復發率低,是痔瘡手術的黃金標準,但病人會較痛,手術後亦有外露傷口,需小心護理待它愈合。」高醫生說。其他手術方法包括超聲波引導痔瘡動脈結紮術、痔瘡槍手術等,一般痛楚比傳統切除手術少,但復發率較傳統手術高。
選擇上述哪種療法,需考慮是內痔還是外痔?如果是內痔是屬於輕微或嚴重?主要困擾病人的徵狀是出血/脫垂/疼痛還是其他?病人寧可痛一段時間還是承擔較高的復發風險?綜合以上因素,再為病人度身訂造。
4類人士患「痔」風險高!
高醫生又指出,以下4類人士屬於痔瘡的高危群組:
長者:一般較少活動,加上腸道蠕動較慢,所以較大機會患有便秘,大便時需要經常用力,容易形成痔瘡。
盆腔壓力增加的人士:例如長期便秘或腹瀉,喜歡玩舉重/健身等運動者。
長期坐著的人士:久坐會令血液循環欠佳,增加肛門血管壓力和形成痔瘡的機會。
孕婦:因胎兒壓著腹腔,會導致血管受壓,同時也會受荷爾蒙影響而增加痔瘡風險。
醫生揭5大「痔瘡迷思」背後真相
究竟摸到肛門有凸起異物,是否一定是痔瘡?若不痛不癢沒流血,是否需諮詢醫生?高醫生表示這是「痔瘡迷思」,常見的迷思包括:
肛門口「有粒嘢」就是痔瘡?
高醫生提醒,「痔瘡常見的症狀例如大便出血或覺得肛門有異物,可能會和結直腸癌病徵混淆,所以最安全的做法是盡早諮詢醫生,判斷是純粹痔瘡問題,還是需要做其他檢查去確定有沒有其他大腸疾病。」
經常坐「二手熱櫈」會增加痔瘡風險?
其實坐熱櫈和患上痔瘡並無關係,但要注意,「坐得多」本身卻會增加痔瘡風險,所以無論是上班族還是在家工作,都要避免長時間坐著,應每半小時左右起來活動大約五分鐘。
「十個男人九個痔」?
高醫生表示,本港暫沒有男女患痔瘡比例的統計,但臨床所見男女機會相若,尤其曾經懷孕的婦女常會出現痔瘡問題。
飲食習慣「無辣不歡」易患痔瘡?
的確,辛辣食物有機會導致血管膨脹,令原本細小的痔瘡更加腫脹,所以痔瘡病人應吃得清淡,痔瘡發作期間更應戒辣。
坊間有不少宣傳「根治痔瘡」,堅定流?
高醫生表示,不同「痔療」方案適合不同病人,但目前並沒有可百分百根治痔瘡的方法,一般來說復發率最低的是傳統切除手術。即使接受手術後,仍要多飲水、多吃蔬菜,減低痔瘡復發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