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製造 ‧ 影評】20年前的電影界預言書 今天仍然一片灰朦朦

撰文:羅偉強
出版:更新:

《香港製造》這部20年前的獨立電影,當年以50萬的超低成本,加上全新的演員贏得香港金像獎最佳電影,可謂香港影圈中的一個傳奇。電影在97年上映時,有不少人欣賞他的內容正好表達97前,一種社會氛圍。而20年後的今天,更有人指《香港製造》是一本預言書,當日戲中所表達的種種,似乎都在時間中得到引證。

李璨琛當年憑《香港製造》一鳴驚人,更贏得金像獎最佳新演員。
《香港製造》是陳果導演的成名作,今天推出重製版,讓更多年輕人得以重溫這部佳作。(資料圖片)

97年,香港人對於回歸處於一種懷疑態度,所謂的「五十年不變」到底能否實踐?馬能否照跑、舞能否照跳,大家都將信將疑,呈現了一種不肯定的「灰色」。《香港製造》很能呈現這種灰色調,屠中秋、阿龍、阿屏這些角色或邊青、或弱智、或身患絕症,他們在過程中也許曾經找到快樂的時候,但到最後每個都得不到好下場,在灰色的氛圍中死亡。

很記得戲中有幕中秋在家中,邊戴着耳機聽音樂,邊無章法地胡亂跳舞,個人解讀為中秋對命運感到無奈,卻又只能接受而去殺人,為此情緒出現極度不安的狀態,只好以狂歌狂舞去渲泄。如果說這種情緒是一種97的港人情緒,這股情緒放到20年後的今天似乎仍然合適。

中秋接到Order要槍殺一個內地商人,但最終就是沒有這個膽量。二十年後今天,這一槍會否同樣令人掙扎?

其實《香港製造》表現了「大時代下的小人物」,以一班今天眼中的廢青故事為切入點,通過小人物的日常展現一個時代面貌。社會中最基層的一群,其實反映了普羅大眾的看法,又或許應該說是陳果眼中普羅大眾應該要有的看法。中秋、阿龍他們或許是渾渾噩噩,隨波逐流的一群。在戲中他們沒有直接表達對回歸的看法,但在如此時代背景下產生如此的電影,必然會引導大家的無限聯想。

把這種聯想放諸今日,似乎毫無違和感。年青人對香港未來仍是感到灰暗、迷茫,甚至感到憤怒。榮哥與中國商人明殺暗交的情況變成只有交;中三輟學的中秋所表現的教育制度失敗,在今天教育制度仍然為人詬病;阿龍所展現的歧視問題不見得有改善,這在同性戀平權運動上,及由周浩鼎續任平機會委員可見一班。面對種種的內在與外在問題,而香港人又苦無對策,當初中秋不敢開的那一槍似乎已如箭在弦。

從社會基層看整個社會的氛圍,陳果以「大時代下的小人物」表達。

《香港製造》中有多次展現了屠中秋夢遺一幕,夢遺這個意象用得相當巧妙。首先,夢遺是青春期會比較多發生的事情,用以表現年青人的原始性衝動。同時,夢遺是在性慾無法渲泄時,壓抑下才會出現的生理反應。在《香港製造》中,夢遺既是一種性現象,亦象徵了中秋與一群年青人受到擠壓、無處發泄,只能無奈接受的情緒。當壓抑無法再忍受,就會自自然然地爆發出來,如果把這種現象放諸香港,你又有想起2014年發生的甚麼嗎?

夢遺表達了一種性方面的壓抑與釋放,今天的香港人也有壓抑難以抒發嗎?

我無意分析孰對孰錯,但是出色的文藝作品總能反映一個時代的社會面貌,古詩詞如是,電影亦可以有如此作用。《香港製造》就是一個這樣的作品,具有時代的意義,通過灰色調把97的不安感,確切地帶給觀眾。其實近年的「最佳電影」《十年》、《樹大招風》亦具有類似作用,而《香港製造》因為時代關係,更多了一種「引證」的作用。也許《十年》、《樹大招風》在二十年後也可以成為另一本「預言書」。若不在意畫面上的粗糙,我有理由相信《香港製造》即時使放在今天首次上映,仍會是「最佳電影」。

《香港製造》會是一套二十年後再看,有截然不同感覺的好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