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幾時有 ‧ 影評】許鞍華鏡頭下的月亮 流露出張愛玲的風采

撰文:羅偉強
出版:更新:

《明月幾時有》引用了蘇軾《水調歌頭》的名句:「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這首詞是蘇軾的經典曠詞,由悲歡離合到追求人生宇宙哲理。放在電影中,少了分蘇軾的曠達之情,倒多了分唏噓感。
月亮這個意象是很微妙的東西,古今中外的文人都喜歡使用它,《明月幾時有》以月為題,到底有甚麼意義呢?

女性主義一直是許鞍華電影的特色。

談起運用月亮這個意象,不少人都應該會想起作家張愛玲。月有陰晴圓缺,不同形態、不同場境下的月亮可以有不一的意味。月亮既可是自然景像,亦可作氣氛渲染。由古到今,不同國家都有太陽代表男性、月亮代表女性的特徵,而作為女性文學代表的張愛玲,就把這種象徵意義發揮得淋漓盡致。經典的月亮運用莫過於《金鎖記》,以月起興、以月作結,通過月亮把曹七巧的悲劇延續於兒女身上。其他如《沉香屑》、《傾城之戀》、《小團圓》等都有使用過月亮這個意象。

談起月亮的意象,沒理由不想起張愛玲筆下的月亮。
方蘭與劉黑仔的感情線其實很朦朧,很有想像空間。

《明月幾時有》中,有月亮的鏡頭不多,只有兩個。分別是彬仔(小演員)在送完密件後,於屋中抬頭望天時看到一個半月,以及電影末部方蘭(周迅 飾)與劉黑仔(彭于晏 飾)分別時,出了一個滿月。當然每個人都可以對這些月亮有自己的解讀,所謂「一千個人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你未必需要同意我的看法。但我認為戲中的月亮有幾個層次的意味,彬仔看見半月後,與方蘭他們談著山狗的傳說,年紀尚少的彬仔跟大家說恨不得山狗吃日本軍的肉、挖日本軍的心。

而當方蘭跟劉黑仔告別後,鏡頭一轉就由舊時回到現在的香港。此兩處的月亮彷彿說著中港關係,半月是分離、滿月是團圓。月亮亦可以是一種氣氛,滿月出現時,方蘭母親(葉德嫻飾)剛死不久,電影正籠罩着悲傷感,晈潔的月色既延續這股悲傷,亦撫慰這股悲傷。

許鞍華本身是文學院出身,亦很喜歡張愛玲作品,兩次把其作拍成電影。

許鞍華過去曾拍過電影版的《傾城之戀》與《半生緣》,本身也是一個張愛玲愛好者。而眾所周知,許鞍華很擅長刻劃女性,過去《女人四十》、《桃姐》、《天水圍的日與夜》等等數之不盡的佳作,都是以小女人的角度出發,贏得大家的認同,這點與張愛玲本身是很相似的。

《明月幾時有》的張愛玲感覺尤重,除了女性意識與月亮意象外,還有其背景。張愛玲很擅長通過沉重的歷史事件,帶出大時代下的小女人如何生存的環境。《秧歌》以土改作背景、《色,戒》以二戰暗殺汪精衛為背景、《傾城之戀》以抗日時期日軍侵略香港為背景。《明月幾時有》則以三年零八個月這個香港人的黑暗時期作背景,有種相像的感覺。特別是《色,戒》中王佳芝自當誘餌,圖暗殺汪精衛政府的特務頭目易先生。而《明月幾時有》的方蘭則加入抗日游擊隊市區中隊,兩者動機上有相似之處。

《明月幾時有》的歷史背景有種張愛玲味道,譬如像《色,戒》的王佳芝。

當然,許鞍華的電影其實很有自己的風格,特別是拍媽媽、年長女性角色方面,非常的有味道。《明月幾時有》中的Deanie姐演方蘭媽媽這個角色演得入木三分,整套戲最感人的劇情就是以她為主,不論是面對女兒參與革命時,作為一個小女人的不安,抑或是為了女兒的義無反顧,均令人動容。作為女性電影港產片的掌舵人,許鞍華既有張愛玲、蕭紅等女性作家影子,亦有自己的個人魅力。很不容易,亦是其教人欽佩的地方。

Deanie姐把方伯母這個角色發揮得淋漓盡致,沒理由不入圍下年金像獎的最佳女配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