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1】男生看到的三十而立 最重要還是學懂如何快樂  

撰文:陳運濬
出版:更新:

29+1時去看《29+1》,確是有一種矯情到想死的浪漫。
男生去看,未必看得透女生的30迷惑,自己倒想起一大串30歲前的回憶。站於「三十而立」的關口,反思什麽叫成長,反思活到30究竟夠成熟了未。

其實不止女生,男生面對29+1都是那些社會的期望,只是我們沒那麽敏感。(《29+1》劇照)

電影一開始,周秀娜演的林若君每日準時起床上妝,回到公司展開無間斷會議,然後跟那些拍拖多年的情侶一樣,與男友關係轉淡,一句沒搭一句,不止女生,反正香港大部份這個年紀的人都是這樣。然而「成長」的課題,女生一直都比男生敏感,所以女生看《29+1》帶有更多的感觸是自然不過。三十而立,說的是三十之齡應是學有所成,運用自己經驗發揮所長的時候。工作上,應該不再是初出茅廬的位置,能力較強者或許都晉升到夾心中層,父母期望的,是你應該要成家立室,而另一半對你的期望,或許是要有經濟基礎有承擔。但對大部份男生而言,30只是一個數字,從來不會特別意識到這是一個大轉變,(當然身邊亦不乏達到或跟住以上說法去走的男生),大家一講就明的例子是張志明,30歲依然都是大不透。成長對不同人有不同意義,一直認為現實點就是成熟,成熟點就是成長。男生要滿足大眾期望,所以30歲對他們來說,是一個要扮成熟但不願成熟的年紀,職場上可能要現實點,你不可能仍沉醉於一些夢想和了無邊際的想法,你或許不會想再認識更多新朋友,能夠交心的已經足夠,然後對住另一半,你不能再事事孩子氣,考驗更多耐性與情緒,30歲,你又開始懂聽懂講每一句說話,明白當中的潛台詞,30歲,你表面無所懼怕別人的責難,只因你懂得如何吞聲忍氣。而講到最無可避免的就是如戲中林若君一樣,父母年紀老邁的現實,他們身體轉差,要面對生老病死,你不得不認真肩負起當家的責任。那一場林若君回憶跟老父的對話,望住老父不停搞拌的奶茶,感覺一切都回不到過去,那些跟親人相聚的孩提時光,隨住成長,變得愈來愈少甚至一去不回。男生強行裝成熟,有時都會被迫到跟林若君一樣,忘記了快樂,抑壓了快樂。

黃天樂教曉林若君的就是如何令自己快樂,反正生命太多未知數,可以控制就只有如何讓自己快樂。(《29+1》劇照)

電影提着各式成長的煩惱,父母變老、朋友間疏離、職場上的迷失、青春年華遠去等,但數到最令觀眾共鳴,還是那些關於愛情的事。因為30歲,我們懼怕一個人,我們懼怕寂寞,然後就似戲中跟男友若即若離的林若君,回到只有自己一個人的房間,只能對住四面牆,只能面對那種「我是否已經什麽都沒有」的疑惑,有伴侶的,你質疑他/她是否能夠陪着自己變老,單身的,你不再相信愛情,不相信會再有心跳的感覺出現。幸好《29+1》展示恐懼過後,觀眾還是看得到盼望,林若君扮成熟扮到太累時,她剛好看到黃天樂的日記,順帶回顧自己人生的8分3,她發現現在一切已經來得不易,很感恩很感動,她要面對的將來充滿未知數,根本無得預計,自身控制到的只有心態,就是如何快樂地去看待每一件事。或者有人覺得黃天樂樂觀得太過,太不真實,但或許我們生活就是缺乏相信,缺乏期望,才忘記如何去令自己快樂,如何去愛錫自己多點,自私多點。其實無論男生還是女生,任何時候都可以是29+1,跟回憶聚舊一下,沉澱一下,重新換個心態和角度出發,就如結尾哥哥的歌曲一樣《由零開始》,哭笑過後,儲夠智慧和勇氣,又再繼續向前行。黃天樂的出現,林若君學會如何快樂,這或許才是成長中最有意義的一課。

彭秀慧或許可以遷就電影版大幅改動劇本,但慶幸她堅持保留接近100%舞台劇原著。

最後想說的是,這是一套舞台劇改編的電影,彭秀慧可以為了遷就大銀幕,刪減或者放棄某些情節,不過慶幸她忠於那個陪伴她走過91場公演的故事,然而依筆者所感,黃天樂的樂天放於舞台上或許不覺誇張,但於銀幕上放大來看,倒有點造作,加上欣宜有點不受控的演出,令電影扣了些少分,慶幸周秀娜演技有所突破,演繹女人30時不安和喜樂,自然舒服,相信令不少觀眾對她刮目相看。而作為一個玩過劇場,喜愛劇場的人,更想感謝彭秀慧,尾段播回《29+1》劇場的精華片段,又將場刊帶入影院,感受到她沒有為電影版的誕生沖昏頭腦,依舊有着對劇場的尊重,當然私心想說,我還是喜歡舞台上的《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