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車在歐洲港口「曬太陽」 中國企業難尋當地買家還欠什麼?

撰文:The Conversation
出版:更新:

過去10年,中國汽車工業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從生產基本的西方複製汽車到製造與世界最好相媲美的汽車。作為世界製造大國,中國也在大量生產它們。

然而,中國汽車在歐洲尋找買家卻面臨困難。進口車(其中許多是中國電動車)堆積在歐洲港口,其中一些汽車在港口停車場停留了18個月,因為製造商很難將它們運送到私人車道上。

作者:英國安格利亞魯斯金大學(Anglia Ruskin University)營運與供應鏈管理資深講師Tom Stacey

(編按:據非政府組織組成的歐洲運輸環境聯合會(Transport and Environment, T&E)3月發表報告指出,中國製電動車今年將佔歐洲市售電動車的25%以上,較去年同期上升5%;其中銷往法國和西班牙的電動車近1/3來自中國。本文未有具體交待汽車停留在港口的具體地點和情況,所描述的情況與實際數據有別。
惟鑑於上述研究發布之際,歐盟執委會正在調查中國對當地電動車製造商的補貼,外界普遍認為調查將最終導致對進口中國電動汽車增加關稅,尤其是美國白宮本月14日發佈公告,宣佈對從中國進口的180億美元的產品加徵關稅,其中電動汽車的關稅將從25%大幅增至100%。如何更好打入歐洲市場仍是中國車企未來的一大工作。)

這是為什麼呢? 中國的電動車尤其受到正面評價。 我親自駕駛過它們,可以證明它們在範圍、品質和技術方面可以與甚至超越歐洲知名品牌。

但作為挑戰者進入成熟市場是一項複雜的操作。 中國製造商將不得不應對買家的謹慎態度、缺乏品牌形象、貿易保護主義和快速過時性(rapid outdatedness)等問題。

中國汽車業已能製造與世界最好相媲美的汽車。(Getty)

缺乏買家信心

中國的汽車擴張計畫與日本在 20 世紀 60 年代和 70 年代採取的舉措有相似之處。 當時,來自日本的產品值得稱讚,但缺乏西方同行的精緻、設計和壽命。 人們認為日本汽車體積小、動力不足、容易生鏽,而且與時尚的歐洲設計相比看起來非常普通。

日本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記憶在買家(尤其是美國買家)的腦海中也記憶猶新,他們很難原諒一個發動珍珠港攻擊的國家。 然而,透過不斷專注於可靠、相對便宜且日益時尚的產品,日本慢慢扭轉了這一局面,成為 90 年代和 2000 年代的汽車強國。

許多西方人對中國持懷疑態度,而中國的汽車製造商也同樣受到其最近生產認可和非法複製歐洲汽車的影響。 但憑藉日本汽車的經驗教訓,中國汽車正在迅速進步,以趕上並超越現有的替代品。

對Volvo、Lotus和MG等品牌的策略性收購也為中國帶來了受人尊敬的現有品牌,更重要的是,它們擁有世界上最好的工程知識。

然而,事實證明,即使在收購了西方品牌之後,中國汽車製造商也無法贏得寶馬、保時捷、法拉利和福特等品牌現有客戶的忠誠度。 對於這些買家來說,該品牌在眾所周知的可靠性方面的歷史,甚至是賽車運動的成功等,都是中國製造商(如日本製造商)必須隨着時間的推移而建立的。

福特經銷商在 20 世紀 60 年代創造了這樣一句話:「週日獲勝,週一銷售」。 這句話是一句格言,證明了這樣一個事實:如果買家看到一輛汽車贏得了一場比賽,他們就會有動力出去買一輛。

歐美不少車廠均有悠久的賽車歷史,這方面對他們的銷售有着重要的影響力。(Getty)

現有製造商也擁有買家親身體驗過的可靠性傳統,從而帶來巨大的品牌忠誠度效益。 再加上中國以外缺乏成熟的經銷商網絡,你會看到中國製造商如何在現有的競爭中掙扎。

充滿挑戰的貿易環境

與歐洲或美國相比,中國具有價格優勢。 規模經濟、良好的運輸網路和廉價勞動力意味着中國汽車的製造和購買成本都更低。

然而,在許多國家,它們要繳納高額進口關稅。歐盟目前對每輛進口車徵收10%的進口關稅。

這些關稅很可能會進一步上漲,因歐盟正在調查其關稅是否過低。如果今年稍後達成協議,將對進口汽車追溯徵收更高的關稅。

汽車,特別是電動車,也正處於快速變化和更新的發展階段。傳統上,車型的市場壽命為4到7年,可能會在裝飾、調色板或功能可用性方面進行小幅更新。

但特斯拉卻扭轉了這個局面。例如,特斯拉 Model S 幾乎持續進行產品更新,其硬體與 2012年發布的汽車幾乎沒有什麼區別。他們推出新車型的速度比大多數其他國家快30%左右。

特斯拉正在為舊車車主提供額外費用的升級支持,以使它們符合最新的硬體。 如果沒有這樣有保障的軟體支持,中國汽車製造商推出新車型的速度可能會讓買家擔心,與按照更傳統的更新周期購買汽車相比,他們購買的產品很快就會過時。

中國電動車能否扭轉在歐洲市場的固有局面?(Getty)

如何成功

其中許多因素是可以解決的。 與更關心成本的企業買家相比,它們更適合私人買家。中國製造商最好加大力度進入這個市場。

在英國,車隊市場讓私人市場相形見絀,歐洲的情況也類似。向車隊和租賃公司集體銷售可以讓更多的汽車上路,並讓更多有關可靠性的數據進入市場。

在歐盟等新市場取得成功的道路將是緩慢而坎坷的。但很明顯,中國正專注於其全球推動力。這種缺乏買家的情況能否扭轉還有待觀察。

本文轉載自The Conversation,香港01獲授權編譯,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點擊閱讀英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