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改革開放|三中全會7月召開 延遲是因為謀劃重大舉措

撰文:應濯
出版:更新:

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決定7月在北京召開二十屆三中全會,重點研究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問題。這意味着去年下半年便開始受到外界關注卻遲遲未有召開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正式確定會議時間與會議主題。

值得注意的是,「香港01」早在1月4日的文章《全面改革開放|三中全會為何遲遲不開?或有大動作在籌備》便已經作出對三中全會主題的預判分析:「從最近中國高層的風向來看,『中國式現代化』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有可能是二十屆三中全會的主題。因為不論是習近平考察上海、在紀念毛澤東誕辰130周年講話、新年賀詞,還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都在反覆強調『中國式現代化』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在目前中國語境下,『中國式現代化』已經上升為最大的政治,而改革開放又是『決定中國式現代化成敗的關鍵一招』。既然這樣,讓『中國式現代化』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在當前現實下有更加具體的指向,甚至據此進行必要的大動作,有可能是二十屆三中全會的主題。因為這既是延續改革開放以來三中全會傳統,又是當前中國凝聚人心、激發活力與創造力的必由之路。」

應該說,二十屆三中全會重點研究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問題既符合當下的現實,又是改革開放以來的理性選擇。近年來,在內外複雜因素的疊加衝擊下,中國經濟增速減緩,社會層面信心不足,階層固化問題和青年失業問題都比較突出。去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進一步推動經濟回升向好需要克服一些困難和挑戰,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社會預期偏弱、風險隱患仍然較多,國內大循環存在堵點,外部環境的複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正因這樣,許多人期盼當下中國通過進一步改革開放來走出困境。

因為經濟增速下滑與階層固化相疊加,許多年輕人陷入「躺不平、捲不起」的兩難困境。(資料圖片)

自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啟動改革開放以來,歷屆三中全會通常都會作出重大決定,多數時候與經濟社會改革發展問題相關。比如,十二屆三中全會讓中國經濟改革從農村走向城市,十四屆三中全會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構築「四梁八柱」,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主張「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2013年習近平曾說過:「改革開放以來歷次三中全會都研究討論深化改革問題,都是在釋放一個重要信號,就是我們黨將堅定不移高舉改革開放的旗幟,堅定不移堅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

改革開放以來,除了1984年的十二屆三中全會是在十二大的兩年後召開之外,歷屆三中全會都是在每屆全國黨代會的次年召開。通常而言,三中全會在9月到11月召開,只有十九屆三中全會因為涉及「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在2月召開。二十屆三中全會在今年7月召開,距離二十大的召開將近兩年之久,是1984年十二屆三中全會以來召開時間與黨代會間隔最長的一次。為何會這樣?合理的解釋是因為三中全會重點研究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問題,將會涉及重大改革舉措,所以需要在正式召開會議之前進行更長時間的工作準備與鋪墊。

2024年3月27日,習近平在北京會見美國工商界和戰略學術界代表,強調中國的改革不會停頓,開放不會止步。(新華社)

今年2月19日,習近平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上強調,「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又一個重要年份」,「要科學謀劃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舉措,聚焦妨礙中國式現代化順利推進的體制機制障礙」。3月27日,習近平在北京會見美國工商界和戰略學術界代表時又說過:「我多次講過,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中國的改革不會停頓,開放不會止步。我們正在謀劃和實施一系列全面深化改革重大舉措,持續建設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為包括美國企業在內的各國企業提供更廣闊發展空間。」現在看來,習近平說的謀劃「全面深化改革重大舉措」,正是對應二十屆三中全會的會議主題。

今次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在公布三中全會時間與主題時還強調,「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全黨必須自覺把改革擺在更加突出位置,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進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

1949年以來的新中國發展歷史表明,實事求是地推進改革,將中國人追求美好生活的強烈願望轉化為源源不斷的活力與創造力,是中國崛起的關鍵。在近年來許多人對未來感到迷茫和疑慮的形勢下,二十屆三中全會應該像改革開放以來多次進行的切實有效改革那樣宣示進一步改革開放的決心,以實實在在的政策凝聚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