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教授唐世平預測未來十年世界局勢:中國何以應對美國遏制

撰文:鄧峰
出版:更新:

復旦大學教授唐世平是當代中國一位知名國際關係學者,他曾多次作出精準預測,包括在一年多前便成功預測到俄羅斯會在當地冬季出兵烏克蘭,並預判戰爭持續時間會超過一年。最近他又撰文《脆弱的未來:2023-2032展望》,對未來十年的世界局勢和中國怎麼應對美國「對華遏制聯合陣線」,作出了有參考價值的預判。

他寫道:「全球政治態勢受新冠疫情、俄烏戰爭、中美『脱鈎』的三重衝擊,國際系統的穩定性在未來10年將面臨巨大的不確定性,整個系統的穩定變得脆弱。總體而言,這一動盪期將會持續5—10年,然後還需要5—10年重新回歸穩定。」

他說:「重要國家對於未來的國際秩序的核心基礎理念、制度都沒有基本的共識……讓整個系統的穩定變得脆弱……中美的新冷戰將至少維持10年,甚至更長……不過,除了俄烏戰爭升級的不確定性之外,全球範圍內的戰爭應該不會爆發。」

具體而言,他認為,「國際系統內部的整體力量分配格局在未來10年將不會有太大的變化」,「美國將保持其第一大經濟體的地位」,歐洲儘管會被俄烏戰爭衝擊並面臨烏克蘭的戰後重建壓力,但「核心經濟地位也不會有太大變化」,俄羅斯則自烏克蘭危機爆發以來不可避免地成為二流國家,「對中亞以及近中東歐國家的影響也將下滑」,俄羅斯對中國仍非常重要,但中國能借力地方會大幅減少。中國縮小和美國的經濟總量的速度已下降,中國成為第一大經濟體的時間將延滯。

以上是他關於未來十年世界局勢的總體預判。應該說,認為未來十年世界秩序將變得脆弱,不確定性增加,以及中美博弈的長期化,是許多人都有的預判。不論是俄烏戰爭的爆發,還是圍繞中美博弈所衍生的全球範圍內合縱連橫,都在說明當今世界主要大國之間的分歧已經十分凸顯,全球局勢進入新一輪的動盪調整周期。

近年來,中美科技競爭態勢愈發突顯。(REUTERS)

至於這一動盪期是否如唐世平教授所說的「將會持續5—10年,然後還需要5—10年重新回歸穩定」,不同人的觀點則見仁見智。關於這一點,近年來著名經濟學家林毅夫教授從經濟視角給出了預判。他通過分析過去一百年的世界經濟格局變化認為:「大變局是由於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引起的,解鈴還需繫鈴人,要想進入到一個新的、穩定的、和平的世界格局,需要中國繼續快速發展。而且我判斷,當中國的人均GDP達到美國一半的時候,新的、穩定的世界格局可能就會出現。」

林毅夫教授作出這樣判斷的原因有三:一是當中國的人均GDP達到美國的一半的時候,中國發達地區的人均GDP估計會達到美國的水平,而人均GDP代表平均勞動生產力水平及背後的產業和技術水平,故美國再也難以對中國「卡脖子」;二是當中國的人均GDP達到美國的一半的時候,意味着中國的經濟規模已經是美國的兩倍了,屆時不論美國是否高興,都改變不了既成事實;三是貿易往來時,小經濟體得到的好處比大經濟體得到的好處大,若中國的經濟規模是美國的兩倍,屆時美國為了自己的經濟發展和就業,不能沒有中國市場,不能不與中國合作共贏。

對於中國來說,發展經濟和科技是應對美國遏制的關鍵。圖為2021年11月5日,參觀者在第四屆進博會技術裝備展區觀看「集裝箱式房屋搭建機器人」。(新華社)

林毅夫教授這一判斷是有其道理的,而且指向的是現代國與國競爭過程中最為關鍵的經濟和科技競爭。從人類已有正反面經驗來看,經濟和科技競爭背後往往意味着包容、開放、公平、正義的社會結構和秩序的競爭。這才是競爭的王道,與歷史上屢見不鮮的國與國競爭形式——兵戎相見、軍備競賽或衝突、制裁,有本質區別。但正如唐世平教授所言近年來中國縮小和美國的經濟總量的速度已下降,能否早日擺脱近年來的經濟下行困境,保持中高速度增長,對於今後中國至關重要。

除此之外,唐世平教授預判的歐洲將繼續保持核心經濟地位和俄羅斯成為二流國家,符合許多人的預判。至於他說的「美國將保持其第一大經濟體的地位」,則存在不確定性,主要取決於未來十年中國經濟復甦程度。在新冠疫情之前,不少分析者都曾預判中國經濟總量將在2030年之前超過美國,但經歷三年疫情的衝擊,中國經濟增長困難加大,超過美國的時間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有待於繼續觀察。

基於對未來十年世界局勢走向的預判,唐世平教授給出了中國怎麼辦的思考。他認為當年鄧小平在啟動改革開放時提出的「和平與發展」依然是中國的目標,「中國需要和其他國家一起,約束美國的戰爭機器」。他說,「在地區層面,最關鍵的是歐洲,特別是西歐發達國家,其次是中東歐國家」,只要中國能夠聯合歐洲(特別是德國和法國),「在停戰和戰後談判進程中扮演核心角色」,彼此之間形成越來越緊密的經濟相互依賴,那麼中國應對美國「對華遏制統一戰線」的迴旋餘地就會更大。與此同時,他認為中國還應爭取與東亞地區形成越來越緊密的經濟相互依賴,讓東亞地區不加入美國的「對華遏制統一戰線」,便能穩住基本盤。

在中美競爭過程中,歐洲的態度和傾向十分重要。圖為2020年12月30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同德國、法國、歐盟領導人舉行視頻會晤。(新華社)

唐世平教授給出了五點具體建議。一是中國要堅決避免「戰略透支」,絕對避免捲入不必要的紛爭。二是推進高水平改革開放,這是抵禦美國遏制的最有效策略。比如,他建議中國對內經濟需要進一步向民營經濟開放,對外需要改革交往舉措,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三是把經濟發展當作中國核心任務,因為沒有經濟發展,其他的夢想都無法實現。四是重新審視中國趕超美國的趨勢,並同時考慮中美雙方盟友的實力對比。五是要管控中美分歧,防止衝突特別是台海、南海和朝鮮半島等地可能爆發衝突的風險,在守住底線的同時爭取重建一些重要領域的合作。

總體來說,唐世平教授給出的中國未來十年應對美國遏制的建議不失為老成謀國之言,是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發展經驗的總結。戰爭、衝突並非現代世界追求的解決問題的方式,經濟、科技的競爭及其背後的包容、開放、公平、正義的社會結構和秩序的競爭,才是根本之道。若不是改革開放40年以來一心一意發展經濟,今天中國怎麼可能有和美國競爭的實力?怎麼可能有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地位?

在應對美國遏制時,中國應當對現實國情保持清醒意識。中美博弈的長期化固然難以避免,但博弈到什麼程度,是否必然走向全面對抗和脱鈎,尚有較大回旋空間。中國當然要守住底線,維護基本國際關係原則,但同樣應該深諳韜光養晦的智慧,謀求長遠之道。不可否認,韜光養晦越來越難,但並非完全不可能,更不意味着滑向韜光養晦的對立面:罔顧現實國情,全面脱鈎或全面對抗。在新的內外形勢下,保持底線的同時爭取儘可能的合作,防止全面脱鈎,積蓄力量,以時間換空間,便是韜光養晦。尤其重要的是,在美國的遏制已難以避免的形勢下,「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敵人搞得少少的」,「花錢要花在刀刃上」,已是當務之急。

不被一時一地的浮躁或虛榮遮蔽,不意氣用事,不強行出頭,保持清醒和審慎,持續發展經濟和科技,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讓社會更公平、包容和正義,中國自然能產生道德感召力,從而得道多助,聚集國家崛起最廣泛最生生不息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