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打壓TikTok考慮2原因 為何搞得「吃相難看」?

撰文:外部來稿(國際)
出版:更新:

前兩日TikTok在美國國會參加的聽證會,是人類商業史上不多見的「政治批鬥」大會。作者先寫了一篇《TikTok「批鬥會」及感想》,現在,再結合這個事情,對互聯網內容管理的問題分享一些想法。這些問題我們平時是很少討論的,現在突然有了新的契機和視角。

註:先說明,筆者不是IT/互聯網相關領域(包括監管領域)的專家,主要是作為一名稍有點年紀的普通互聯網民(90年代中開始上網),側重從政治、社會、歷史、文化等維度對問題進行討論,僅提供視點參考。

問題1:美國為什麼要打壓TikTok?

TikTok在美國國會的聽證會,可總結為八個字:「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那麼美國政客為什麼要打壓和威脅封禁Tiktok呢?本質原因如下。

第一,TikTok(股東為字節跳動)是一家中國背景的企業,在美國的業務做得太大了。但光是業務做得大,不一定被打壓。舉個例子,中國背景企業,在美國開了一個全國最大的餐飲連鎖集團,專門賣中餐,會不會有問題?可能也不能完全否定這個公司會被政治刁難,但我傾向於認為這個企業是安全的。對位來看,這和所有在中國經營的美國消費企業待遇是一樣。所以,中國背景只是一個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

第二,TikTok的業務領域很特殊——涉及內容:1)通過手機端,它可以直接觸達美國多達1.5億的個人終端用戶;2)對它的使用是較高頻的。人們在娛樂上、精神上、生活上甚至生計上都可能依賴它;3)它的功能是內容、信息的發布、流轉、交互;這些內容對個人、家庭、機構、群體、社會乃至國家都可能有重要性;4)它掌握許多的用戶數據,這些數據都有巨大價值。綜上,TikTok是一個頂流的社交媒體平台,應該可以說是一個「關鍵要害」的內容/信息基礎設施了,具備巨大的政治及意識形態應用價值與潛力。

但這條,也只是美國政客實施打壓的必要條件,還不是充分條件:因為,並不只有TikTok具備這種能力——所有頭部社交媒體,包括Facebook、Twitter、Instagram、YouTube等都可以被用作這樣的工具。 2016年美國的總統大選中,俄國人通過簡單的廣告投放和社區運營,為特朗普的上台推波助瀾,至少對選舉結果產生了部份影響。這些社交媒體今天都是美國政客在選舉政治中極度依賴的渠道和手段,所有政客應該都渴望在形式合規的前提下利用社交媒體資源,將合適的信息推送到合適的對象面前。除了頂流社交媒體外,傳統媒體(電視、廣播、網站、app等),podcast、小眾社區(4chan、Reddit)作為輿論場的一部份,都可以影響政治。實際上,不同信息源、渠道、平台的差別,更多只是「量」的差別,而不是「質」的差別。 (當然有人可以論證說,量變也可以到質變)。但最重要的一點是,這些平台基本都是美國本土企業,而不被美國今日理解所謂的敵對和競爭勢力控制。

一個機構、企業、平台如果同時滿足上述兩個條件,一是有中國背景;二是業務又涉及到內容信息發布與流通,可能和政治有直接或間接的聯動,那勢必會引起美國政客、政府的關注。

事實上,也並不只有TikTok被關注:在特朗普下台前,曾把微信也納入對象。如果特朗普/MAGA共和黨在2024年捲土重來,不排除會重新對這些平台開展限制及制裁。

圖為TikTok行政總裁周受資3月23日出席美國眾議院能源和商務委員會聽證會。(Reuters)

問題2:TikTok在美國的競爭同行是否從中推波助瀾?

TikTok的競爭對手,例如Facebook/Meta、YouTube/Google等,是否會推波助瀾,落井下石?

針對此條,筆者不掌握任何證據,純只是推測。我認為,這些企業多少會推波助瀾。他們沒有積極地出來遊說封禁TikTok就很不錯了,有可能擔心政客立法方向不對,結果殃及池魚,影響全行業——尤其是,主力推動對TikTok制裁的還是以共和黨政客居多,而這些平台現在大多是偏左翼/自由派、同情民主黨的。但如果兩黨政客找到他們,他們給TikTok說好話的可能性並不大。我們看聽證會上,TikTok在談及同行都是非常謹慎的,畢竟在別人的國土上,不想公開樹敵。

但一個基本判斷是,這些商業因素是次要的、輔助的,既非美國政客推動制裁TikTok的充分條件,也非必要條件。圍剿TikTok主要還是政治驅動。

圖為TikTok行政總裁周受資3月23日出席美國眾議院能源和商務委員會聽證會。(Reuters)

問題3:TikTok在美國兩黨政治中大概是個什麼地位角色?

簡單分析一下。

美國頂流的社交媒體,看上去都是平台,只是拉個台子,大家來唱戲,什麼戲都能唱,不應該有傾向。但其實確實存在一些政治傾向或偏向:共和黨認為他們大多系統性偏向自由派、左翼、民主黨。在2017年特朗普/MAGA(Make America Great Again)共和黨崛起後,這個趨勢尤其明顯。

一是平台的內容政策,基本都是嚴格遵守「白左」、「政治正確」的一套。民粹右翼更有可能發現自己傳播的內容因種族主義、性別主義等問題違反平台的「內容政策」而被封禁、限流或封號。這與這些互聯網平台管理者所處的政治社會生態環境有關——他們在最白左的矽谷/灣區/加州。這和荷里活的「氣象」是一樣的。

二是平台裏面頂流的媒體——流量最大的還是主流傳統媒體,而美國主流的傳統媒體(包括新聞、報紙、電視台等)都是偏向左翼、自由派、民主黨的。

三是社交媒體平台的使用者——總體上以年輕人為多,老年人為少。年輕人又大多傾向自由派/左翼/民主黨的——尤其是受過一定教育者。當然不同平台又有差異,例如TikTok的用戶年紀會小於Facebook,因此平均的TikTok用戶可能較平均的Facebook用戶更加傾向民主黨。

四是平台的所有者,即創始人、核心管理層等。原來,矽谷創業者和科技精英是不涉政治的,他們在政治和社會價值上可能偏向民主黨,但在經濟利益、商業利益上又偏向共和黨。前些年,華盛頓兩黨差別並不大,所以矽谷精英可能兩邊政客都支持,該捐贈都會捐贈。但自2016年特朗普崛起後,就開始分野了。我理解大多人是無法忍受特朗普/MAGA共和黨的,開始系統轉向民主黨。而特朗普也視這些平台/大企業為眼中釘、肉中刺,代表着精英利益,左翼的「發聲筒」,美國老百姓的「對立面」。 2021年國會大廈襲擊事件後,Twitter等各大平台都將特朗普下架(「de-platforming」),將矛盾推至極致,特朗普最後推出了自己的平台Truth Social。

圖為TikTok行政總裁周受資3月23日出席美國眾議院能源和商務委員會聽證會。(Reuters)

當然,有少數科技人/投資人是偏向特朗普/MAGA的,譬如Peter Thiel,成了新生代MAGA共和黨人的主要扶持者;馬斯克(Elon Musk)的政見比較複雜,既不屬於共和黨,也不屬於民主黨,但他肯定是看不慣Twitter的政治取態的,最後直接把Twitter收掉,並調整、放寬了其內容政策。

TikTok作為一家中國背景公司,純粹是一個「外來戶」,它肯定是「在商言商」,不希望以任何形式介入美國政治的。本質上,它就是一個戲台,誰都可以來唱戲。但它的用戶群體是最年輕的,而這個群體恰恰是最偏向左翼/自由派的,在選舉時最有可能支持民主黨,而且不僅僅是支持民主黨,還支持民主黨裏面的左翼(即進步主義者)。

到這裏,應該可以看得比較清楚了:

——用TikTok、了解TikTok、喜歡TikTok的人就是年輕人;這些人也大多是自由派/左翼,政治上應該是同情民主黨的;

——年紀愈大,對TikTok的好感度愈低,我相信在中國也是同樣的:老一代人可能認為年輕人老是刷抖音是不務正業、玩物喪志,對這種生活方式不接受、不理解、不認可。但這和政見本身沒有必然關係。

——在美國,年紀愈大的人,愈有可能有冷戰思維,愈有可能對中國存有敵意,認為中國是對美國的存在威脅。

——最後,美國中老年人的冷戰思維,以及對年輕人生活方式的不認可,終於通過中國引進的TikTok統合起來了。

圖為TikTok行政總裁周受資3月23日出席美國眾議院能源和商務委員會聽證會。(Reuters)

問題4:既然TikTok的年輕用戶大多是偏向左翼/民主黨的,那民主黨為什麼要跟着共和黨制裁TikTok?

可能有幾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是民主黨政客們的年齡:

「五十歲以上的都出列」——他們大多是50歲以上的人,都不是TikTok的用戶群體,而且從歷史上看,民主黨國會議員的平均年紀比共和黨還要大。

接着分析。其一,作為年長者,他們同樣對年輕人刷TikTok生活方式可能不理解和不認可,認為這是對傳統價值、秩序和生活方式的某種侵蝕。例如,年輕人現在都看TikTok獲得新聞,受過良好教育的民主黨精英可能覺得這都是「腦殘」和反智的。其二,民主黨政客也是冷戰成長起來的人,同樣有冷戰思維,同樣有對華偏見。這兩個因素結合起來,使得他們很難對TikTok有什麼好感。

第二是民主黨政客對大企業的態度:民主黨政客——特別裏面偏左翼、偏進步主義的政客們——對資本、大企業、大平台天然就沒有什麼好感,不會對企業額外的同情。

第三是民主黨並不缺社交媒體平台:雖然TikTok可能偏向民主黨,但前面講到,主流社交媒體平臺本來大多就是左傾的,甚至連用戶群體稍老一些的Facebook也是支持民主黨居多。決定年輕人政見及價值取態的並不是他們使用的社交媒體,而是他們的成長及教育環境。社交媒體只是反映了他們的政見。一言蔽之,把TikTok封掉,用戶無非是分流到其他平台。他們的政見不會因此改變。尤其是,更加積極推動封禁TikTok的始終仍然是共和黨人,不可能說TikTok被封,年輕人就轉向支持共和黨了。

第四,民主黨政客們,只要稍微上了點年紀,對新型社交媒體肯定都有顧慮。歷史上看,民主黨政客確實被社交媒體「折騰」過:你說Facebook對民主黨是友好的吧,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俄國人把Facebook作為一個介入、滲透、影響美國政治的工具:在上面放放廣告,管理管理群組,聊聊天,就能產生挺大的影響,至少放大了特朗普的力量。民主黨人對此心有餘悸。而TikTok是更加新型的工具,裏面都是短片,老一代人可能認為年輕人通過短片獲取新聞、理解現實世界很危險:使用者很容易被膚淺的、碎片化的、半真半假的、錯誤的信息所主導,影響自己的政治判斷和取態。老一代政客甚至可能認為,這種新時代的工具都是「潘多拉的盒子」,力量不可控,都是對民主體制的削弱和威脅。

第五,TikTok畢竟有中國背景,一旦被設定到反華議程裏,民主黨很難不加入到支持制裁的行列裏。其一,如前所述,民主黨政客本來就有對華偏見;其二,有了2016年的經驗,民主黨人非常擔心外國力量的介入,因為外國力量不可控、難預測。尤其是,他們對中國一無所知,不知道中國「從哪兒來」,可能推動什麼議題,或推動什麼選舉人。對他們來說,中國是一個未知力量,一個不確定性。不確定性=威脅。其三,反華現在是華盛頓的「底線思維」。只要一提到遏制中國,民主黨別無選擇,只能跟上,否則就會被共和黨及民眾抨擊對華軟弱、出賣美國利益。 特朗普/MAGA運動早就基本限定了民主黨的對華政策,Biden政府及國會議員都無法突破,只能大致維持特朗普時代的原狀,照搬對華鷹派政策。在這些問題上,民主黨的策略是「跟着走」,並考慮適時加碼,撈取政治資本。

以上因素結合,民主黨政客必然加入到支持制裁TikTok的陣列中。他們面臨的最實際的風險,是一大批年輕TikTok用戶對封禁極度不滿,從此拒絕參與政治——雖然這些人也不會變成共和黨,但他們也不會給民主黨投票了。這才是最大的風險。

但現在民主黨其實沒有太多選擇,只能跟着走一步看一步。

圖為TikTok創作者3月22日在美國國會大樓外舉行集會,反對禁用TikTok。(Reuters)

問題5:那麼,美國政客打壓TikTok的本質考慮是什麼?為何搞得「吃相」如此難看?

看TikTok聽證會,美國政客講來講去都是說數據隱私保護、兒童保護等比較具體的問題,表面上看都是技術層面的,都可以解決——雖然這些政客已經表明態度,即他們不會容忍問題被解決。

這就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或者說「醉翁之意不在酒」。那麼,有沒有更加直接、更加本質的話語和概念,可以準確概括美國政客的考慮和想法?

有的,美國政客腦子裏朦朧想到的,其實就是新時代以來中國人已經比較熟悉的概念:

——「國家安全」/「國家總體安全觀」;

——「網絡安全」/「網絡安全觀」

——「網絡主權」/「信息主權」

——「底線思維」。

美國政府/政客只有朦朧的「直覺」——他們也沒有將這些直覺進行概念系統化,也沒有全面立法、全面推行政策。

其中原因,也與美國的政治、價值、意識形態基礎及底線有關:美國標榜自由,標榜開放,標榜個人權利、標榜市場經濟,標榜科技、標榜創新、標榜法治,標榜對政府權利的約束,給自己設立了很多的條條框框。在這樣的環境裏,美國政客和政府不能想、不敢想、不願想提出突破性概念。

問題是,他們想做的就是這樣的事情。原來不這麼想,不這麼做,只是原來從來就沒有出現過這樣的情況。聽說互聯網和科技一直是美國的天下。制度總是美國第一。價值也是美國最優越,全世界的燈塔?全面的自信。你怕什麼呢。從來不需要考慮這個問題。

現在好了,出現了TikTok,中國已經是「存在威脅」(existential threat)了,就不得不這麼想了。確實:美國不自信了。老同志遇到新問題。

想一把解決問題了。

但是制度上、理論上、邏輯上、概念上、技術上、敘事上又都沒有準備。

他們想,還好,視野裏只需要對付TikTok一家企業吧。就有針對性的弄弄TikTok就行了。

結果,就是生搬硬湊一些技術理由,譬如數據隱私保護啦,兒童保護啦,信息真實啦,等等,以此指控TikTok,希望一舉達到目的。

問題是,這些都屬於技術層面的問題,都可以擺在檯面上討論,也可以解決。

特別是,TikTok的實踐和美國的行業/市場實踐是吻合的,而且可能還是超越同行的優等生。

如果我們把美國大的網絡生態都包括進來——成千上萬的黃賭毒暴網站及無數的暗流、負能量、極端政治內容網頁,那TikTok肯定是標兵了,是班裏1%的最優學生。

你指控TikTok什麼呢?你怎麼不把美國的網站全都下架整改呢?你缺的是一個網絡生態的淨化行動。

這就是美國政客/政府「吃相」難看的原因:缺乏清晰的底層邏輯、制度準備、理論準備及敘事準備,對TikTok主張的制裁與美國一貫倡導的政治經濟運行規則完全不同,對內對外「兩張皮」,因而顯得特別雙標、偽善,結果自然很難讓公眾理解並信服,只會進一步削弱美國民眾及世界對美國政府、政治的信任。

本文原題為〈美國打壓TikTok的終極考慮,及「吃相」難看之故〉,獲微信公眾號作者兔主席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