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生缺持續進修機會 教大青年特教學苑設桌遊花藝課程助覓出路

撰文:胡家欣
出版:更新:

知識型社會重視終生學習及持續教育,不過,特殊教育需要學生(SEN生)離開中學校園後,卻一直苦無機會進修。教育大學去年6月成立「賽馬會特教青年學苑」,為中六畢業的SEN生提供為期一至三年的應用及培訓課程,例如桌上遊戲、花藝設計、攝影及媒體創作等,又安排職場實習,讓學生增值知識及技能。
有已修讀一年課程的肢體殘障生表示,以往對前路感到迷惘,即使較身邊特殊校同學幸運,中學畢業後可入讀技能學校,但難尋覓到理想志向,直到報讀學苑課程後,發掘對花藝的興趣,拓闊她對未來的想像。

25歲的黃凱晴修讀課程後對花藝感到興趣,日後有意投身相關行業。(胡家欣攝)

左眼失明凱晴 一度感前路迷惘

25歲的黃凱晴三歲時腦部出現異常白影,六歲接受手術,將受影響部分切除。惟手術後她左眼完全失明,理解能力變得較一般人弱,左邊身體行動不便,小學起入讀香港紅十字會甘迺迪中心渡過。

2018年凱晴應考五科文憑試,成績「全軍覆沒」,升學無望。環顧身邊同學,少數文憑試成績優異的繼續升學進修,大部分則到庇護工場工作,她說身體能力尚可,故到展亮技能發展中心,修讀辦工室實務課程,「想試下自己能否適應係社會做嘢。」不過,修讀一年半後,她發現課程非切合其所需,也非其志趣所在,一度對前路感到迷惘,幸從朋友得知教大開設青年學苑,讓特殊生持續進修,探索更多出路,去年暑假轉讀相關課程。

教大上課 發現對花藝有興趣

過去一個學年,她在教大校園上課,感受「大學」生活。她指對個人成長不少,學會時間管理,對學業更「上心」。她說享受在各個課程中,體驗不同興趣範疇,特別在學習插花的過程中,發掘到對花藝的興趣,日後有意投身這個行業。距離畢業尚有兩年,她與一眾學員積極累積職場經驗,本月初在商業機構展開一個月的文職實習,「如果無呢個課程,可能都係喺屋企,唔會咁多工作經驗」,亦未必開拓到對未來的想像。

課程不具資歷認可 重應用實踐、培養協作溝通能力

教大特殊學習需要與融合教育中心,獲實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款1,800萬元,去年成立「賽馬會特教青年學苑」,向特殊殊教育需要的中六離校生,提供為期一至三年的大學校園持續教育課程。課程涵蓋生涯規劃、桌上遊戲、花藝設計、攝影及媒體創作等,學生毋須繳付學費,畢業後可獲頒結業證書。

學苑校長蘇建群表示,課程非走學術路線,並沒有資歷認可,但透過應用課程及培訓,和培養SEN生解難、協作及溝通等九種共通能力,裝備他們投身職場。他表示,課程重視實習體驗,每個課程的應用學習比例佔六至七成,例如修讀花藝的學生可到花店學插花,修讀「生態園」課程的學員可到農莊實踐有機耕作等。他指,學苑也盡力安排學生到機構短期實習,目前有三分一學生獲聘,分別到資訊科技公司、電競公司及非政府機構等工作。

蘇建群指,學苑本月起招收新一批學生,學額大約35個,去年吸引約140人報讀,反應非常熱烈,最終取錄38人,學員大多患有自閉症、過度活躍症及智障。

教大賽馬會特教青年學苑總監冼權鋒(左)及校長蘇建群指,SEN生離開中學校園,仍然有持續教育的需要。(胡家欣攝)

庇護工場停留入信封職訓 倡教局提供SEN生持績教育

目前全港有近6.5萬名SEN生,當中有8,290人就讀特殊學校。學苑及中心總監冼權鋒表示,SEN學生完成中六後,主要有三個出路,成績較好的可到大專院校升學,成績較遜的則到職訓局轄下的技能訓練學校,有多重殘疾或智障的特殊生,則會到庇護工場或日間展能中心。他指,不少特殊教育學校的校長反映,SEN生的多元出路屬假象,特別是非主流學校的一群,除非在勞動市場獲聘,否則大多只能選擇最差的第三條路。

冼權鋒指,庇護工場或日間展能中心,至今仍然停留復康概念,「只係畀一個位置去安置SEN生」,有關的職業訓練追不上社會發展。他舉例,工場一般獲外判「入信封」、「入筷子」等包裝工作,但這類工作已逐步被工業生產取替,繼績維持相關職訓是不合時宜,無助SEN生融入社會,獨立生活。

他認為隨著社會進步,所有特教的離校生均有持續學習的需要,惟大部分未有資格升讀大專院校,建議教育局為SEN生提供持績教育的機會;社署亦應逐步改革庇護工場,職業訓練以外,再加入教育元素,發展他們九大共通能力,以助適應及投身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