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什麼 才能讓生活變聰明?

撰文:上官哲哲
出版:更新:

在酒店訂餐或取物,無需耗費人力,智能機器人會提供客房服務:這位身材不大的小管家能自主規劃行進路線,自己坐電梯、找房間,途中遇到行人還會禮貌表示「請讓一讓」。當顧客在房間裏說出「我想看電影」「我要休息」的需求,智能客控系統會幫助顧客把窗簾、燈光甚至牀墊的角度調整到適配模式。

這樣的場景在內地酒店已經不算新鮮事。在消費訊息分享與交易平台如「美團」、「大眾點評」上,針對特定酒店標有「機器人服務」「智能場景」的標籤提示,以此作為酒店吸引消費者的賣點之一。

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要開展「人工智能+」行動。這與前幾年盛行的「網路+」「智能+」相比,又進入了一個新發展階段。那麼,「人工智能+」,「+」的是什麼?

清華大學人工智能國際治理研究院副院長梁正表示,人工智能作為通用技術,其價值並不集中於專門和限定的領域,而體現在對全行業產生的驅動能力,藉由多元場景實現。與網路時代相比,人工智能的輻射範圍更大,涉及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河南省洛陽市的一間餐廳大堂,送餐機器人把美味送到顧客面前。(中新社  黃政偉/攝)

說起人工智能對生活的影響,可不只是自動生成一張圖片或一段視頻那麼簡單。在優化勞動結構、提高生產力的同時,人工智能可以提升日常行為的體驗感,讓原本習以為常的事務更加快捷、方便和科學。簡而言之,人工智能可以讓生活變「聰明」。

坐落於北京市區的海淀公園,就是一座人工智能賦能的「聰明」公園。很多人都有在公園跑步的習慣,而海淀公園的「智能步道」通過人臉識別等技術,無需佩戴硬件設備,便可記錄跑步者的運動時長、里程和配速,並提供相應的鍛鍊建議。有市民認為,這種「沉浸式跑步」的過程,提升了運動的動力和成就感。

除此以外,公園裏還設有能與人聊天的智能景觀亭、在景點間提供接駁服務的無人巴士、自動規劃遊覽路線的智慧導覽系統等。人工智能構築了新型公園場景:以互動體驗創造有別於傳統的社交行為和戶外運動方式。像這樣的智慧公園項目,已經在温州、杭州、佛山等多個內地城市落地。

人工智能的另一面,是全方位的個性化。當人們習慣了Siri智能語音助手成為生活伴侶,當音樂、美食軟件的喜好匹配推薦成為常態,人工智能的定製服務將在更多元的層面發揮作用。AI圖書館員為讀者建立個人書房,AI智慧客服為顧客挑選合適衣物,AI交通系統還能幫助城市規劃交通流動,打造更具特點的「個性化」城市。

其實,人工智能的底層邏輯從來不是單一的設備或技術,語言人工智能、視覺人工智能、安防人工智能已是老生常談,新生的大模型、AGI(人工通用智能)、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一次次引爆熱潮也足以預見「人工智能+」覆蓋角度之多、範圍之廣。

現在,人們已經看到了人工智能+酒店,人工智能+城市……與此同時,人工智能+製造業、人工智能+教育、人工智能+醫療等領域還是一片藍海。「人工智能+」的「+」看似是個加號,實際可能是個乘號,這意味着人工智能技術將與經濟社會生活的每一個角落深度融合,帶來技術、產業、要素的全方位變革。

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已達到5787億元(人民幣,下同),相關企業數量4482家,產業鏈覆蓋晶片、算法、數據、平台、應用等上下游關鍵環節,細分領域不斷突破。專家預測,2035年生成式人工智能有望為全球貢獻近90萬億元的經濟價值,其中中國將突破30萬億元。

當然,「人工智能+」浪潮在不斷向前的同時,也面臨諸多安全威脅及風險。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安全」被提及了20餘次。保障人工智能安全,同時應對其延伸的深度偽造等治理風險,是「人工智能+」可持續發展的必經之路。

「人工智能+」到底是什麼?答案或許是無限可能。縱觀歷史,每一次技術革新都重塑人類社會生態,人工智能又將引領怎樣全新的世界圖景?不論如何,未來已來,一切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