鬥風箏斷線定輸贏 大坳門、泥涌樹林現「風箏墳場」 釀生態災難

撰文:何進康
出版:更新:

疫情下港人無法外遊,轉戰本地郊外,放風箏則是其中一項熱門活動,不過《香港01》發現,清水灣大坳門、西貢西沙路泥涌等風箏熱點,出現「風箏墳場」,樹林深處堆積數之不盡的斷線風箏。
有「鬥風箏」發燒友表示,常會攜七八十隻風箏到場「戰鬥」,以斷線定勝負;亦有放風箏市民直言,若風箏卡在樹上「無能為力」清理。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直言,情況或釀生態災難,風箏線或纏雀鳥,影響其棲息,更容易引致山火。

+1

風箏殘骸纏樹幹 商販稱遊人多無可避免

在清水灣大坳門、西貢西沙路泥涌,均有不少遊人放風箏,小賣部有布質、膠質或紙質的風箏出售。

大坳門小賣部東主表示,假日放風箏的遊人倍增,多數人會買較耐用的布風箏,紙風箏則最容易損壞,偶有遊人會因風箏斷線,馬上再購另一隻,漁護職員亦會每天清理,惟他坦言,殘骸堆積無可避免,懸崖陡壁亦難,「有人放風箏就一定有垃圾,除非不准在此放。」

據航拍觀察,大坳門平台只有少量風箏勾在樹上,但在樹林陡坡,就有數以百計、不同顏色的風箏勾在林中,風箏的線更交錯地纏繞在不同樹幹上,範圍至少幾公頃。

「鬥風箏」日耗近百風箏 三十年高手:炒埋樹就梗

曾與好友組隊到海外參加「鬥風箏」比賽的強哥,大坳門已成為「主場」,偶會邀請各路高手到場砌磋。他直言「鬥風箏」是一對一的「天空解決」競技比賽,兩隻風箏在天空盤旋,首先割斷另一方者勝,一局維時數十秒。

玩了風箏30多年的強哥,現時每周有三日都與十幾名隊友到大坳門競技,每人每次攜帶70至80隻紙風箏,數量之多要「拖篋」赴會。

強哥堅稱,會清理可見範圍內掉下的風箏,但落在較遠樹林則無法清理,因此不會放膠風箏,只放紙及竹製成的,因較易分解,「炒埋樹就梗㗎啦,你看到的整個都是墳場,紙鳶墳場啊。」

多風箏新手合家歡 不諳控制容易撞樹

除了「鬥風箏」的老手,大坳門亦不乏風箏新手,多人一家幾口攜老帶幼到場放風箏。張小姐第一次放風箏,風箏起飛後不久便失控,勾住在樹上,花了十幾分鐘又拉又扯才成功將風箏「救下」。

她說不想增添垃圾,但坦然若嘗試後「無能為力」就只能棄於樹上。

西貢泥涌滿灘風箏 「鬥風箏」者否認污染源頭

另一個西貢西沙路泥涌的放風箏熱點,無論在該處海邊石灘,抑或附近山坡,亦發現大量風箏殘骸。在場有「鬥風箏」人士自攜垃圾膠袋收拾。

在泥涌放風箏逾40年的一位「鬥風箏」玩家說,不希望外界針認定他們是污染的始作佣者,亦不希望有人阻止他們在此放風箏,他形容放風箏是「老人家興趣」,「如果搞到我哋冇得放,我哋唯有喺屋邨入面玩十五胡。」

風箏線纏鳥害生態 保育主任:尼龍線易惹山火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高級保育主任王素君指出,風箏殘骸對生態有不少影響,如風箏線勾在樹上,會纏住雀鳥,影響牠們棲息;部份風箏採用尼龍作線,由於尼龍是易燃物,一且點燃或引致山火。

她認為雖然部份殘骸屬紙風箏,其骨幹卻由膠條製成,不會自然分解,大量積存在野外是一個生態危機。

政府稱有日常清理 承認斜坡風箏難清理

大坳門屬郊野公園範圍,漁護署表示,已安排員工及承辦商日常在放風箏地點附近的康樂場地盡量清理風箏遺棄物,亦經常視察在附近山坡樹木上殘留風箏遺棄物的情況,由於清理斜坡上的風箏遺棄物難度較高。

針對泥涌的風箏殘骸,食環署表示,一向關注泥涌石灘的環境衞生情況,會定期巡視泥涌石灘一帶非憲報公布泳灘,每月安排承辦商清理一次垃圾,接獲記者查詢後,已派員巡查及清理。康文署負責護養泥涌一帶路旁小園地的樹木,會適時將風箏殘骸移走。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高級保育主任王素君(右),指風箏殘骸或危害生態。(鄭子峰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