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吳克儉:無視香港實況 離地的生涯規劃

撰文:許龍杰
出版:更新:
(吳克儉)提及防止學生自殺委員會將會發表報告,當中分析大學生壓力的成因之一,是未及早做好「生涯規劃」…教育局的生涯規劃不單不會提供「黃仰芳式」埋頭苦幹搵大錢的生涯方程式,反而…將各行各業包裝成「行行出狀元」的美好形象,而無視香港的產業單一化和向金融地產傾斜的社會現實…生涯規劃其實是鼓勵學生「向下流」?試問家長又豈會支持?
許龍杰
教育局局長吳克儉(資料圖片)

教育局長吳克儉早前出席活動,提及防止學生自殺委員會將會發表報告,當中分析大學生壓力的成因之一,是未及早做好「生涯規劃」,未能入讀自己有興趣和強項的科目,但當面對自己、朋友和家人的壓力,就不能忍受。

老實說,一般人其實不太清楚什麼是生涯規劃。教育局當然是知道的,但卻不便明言。社會人士就更是想當然矣,以為是叫學生在學校之時已「規劃」定一生人幾十年的前路應該怎麼走——那當然不可能。

沒有生涯規劃的那些年

在大學學位不足的年代,香港的學生是不用生涯規劃的,因為公開試已經幫學生的一生「規劃」掉。當時有大量的學生通過不了中三評核試,或者中學會考只得零分,造成了大量的失敗者,而且無法重頭來過,也沒有什麼IVE副學士毅進社區學院等持續進修之路,而只能直接進入就業市場。當然部分人可以憑一己的努力,在所屬的行業辛勤打拼,捱出頭來,但更多是浮浮沉沉,或者向下流成為社會基層。至於少數公開試的成功者,由於是精英中的精英,大學畢業後多進入高收入的專業或管理職位,或者加入政府的公務員隊伍,成為收入穩定的中產階級。

這是教育制度的社會分流功能。但自從大學學位在回歸前後急劇增加,美其名是減少失敗者,但實際卻令大學學位不斷貶值,真正無能力讀書的學生,假如不願放棄,教育系統有無限的空間容許學生不斷嘗試,不少人逃避就業而成為終生學生,但又不願放低對前景不切實際的幻想,結果徒然浪費青春,甚至思想上走進牛角尖。傳媒不時有報道,有大學博士生畢業後失業多年而選擇輕生,也有研究生因前途問題而抑鬱自殘,都是一些令人惋惜的悲劇例子。

生涯規劃無視香港實況

這就是為何教育當局要在考試之外另建機制,去引導學生早一點「覺悟」自己讀書不成,不如早點出來社會打滾——這就是生涯規劃一個不可明言的社會功能。所以,一個有趣的現象是,教育局的生涯規劃不單不會提供「黃仰芳式」埋頭苦幹搵大錢的生涯方程式,反而是著力強調學生的興趣和夢想,又提供不少主流賺錢行業以外的選擇(如設計、音樂、美容),將各行各業包裝成「行行出狀元」的美好形象,而無視香港的產業單一化和向金融地產傾斜的社會現實。

如今,局長指出生涯規劃可以防止自殺,那豈非明言生涯規劃其實是鼓勵學生「向下流」(對自己賺錢前途的期望減少了,自然壓力也減少)?試問家長又豈會支持?即使家長們放棄催谷子女做律師、醫生和會計師,但行行也有本身的壓力,即使選擇了一個符合自己強項和興趣的職業,但行業前景、際遇、與及其他環境因素,也一樣會構成壓力,試問教育當局又如何能全盤「規劃」之?

說到尾,自殺畢竟是一個精神健康的議題,每一個自殺個案背後都有不同的原因,學生的抗逆能力、性格、遺傳、背後的家庭和社會因素,甚至學校的學習環境,都是重要的因素,勉強將自殺和生涯規劃扯上關係,實在於事無補。【參考文章:《因材施壓  避免悲劇連連》】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