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風味】人在新加坡 最掛住港式絲襪奶茶

撰文:Sheeta
出版:更新:

前幾日有位新加坡朋友忽然問我:「Sheeta,有什麼港式食物,是你在外地時最最最想念的呢?」
其實我去的都是大城市,全球化之下沒什麼是買不到吃不到的,正想答「無喎」之際,我忽然想起我家樓下茶餐廳那杯奶茶。

全球化之下沒什麼是買不到吃不到的,但唯獨屋企樓下茶餐廳那杯奶茶是不可取替。(資料圖片/龔慧攝)

原來朋友正準備到香港出差,拐個圈問我有什麼美食推介,特別是那種旅遊雜誌、網沒有提及,要地道香港才知道的秘境。近日譚仔打着香港美食的名號,被日本餐飲集團看上作為進軍內地的跳板。有好些同樣旅居外地的朋友,都視譚仔為回港必食之選,我卻不甚感興趣,也從未試過介紹外國朋友去食譚仔,畢竟好味的米線多的是,我個人並不覺得譚仔米線有什麼不可取代的地位。

對我來說,港式奶茶才是唯一一款完全沒有辦法在香港以外的地方吃到的味道,就算有港式茶餐廳,也老是不夠正宗。實在餓奶茶餓得太久,更曾的起心肝研究起在家沖奶茶來。我到土耳其或印度人開的雜貨店抱着大小不一的錫蘭茶葉回家,用泡咖啡用的濾紙充當「絲襪」來過濾啡紅色的茶湯,再撞進已注入三分之一花奶的厚瓦杯中,總算可以頂頂癮。

小時候家住還沒有變成豪宅區的何文田,如果有讀者是街坊的話,一定知道何文田邨內有一間茶餐廳叫「文香園」。我在那兒喝下人生第一杯奶茶,從此奠下我對一杯好奶茶的定義:又香又濃的茶香,滑溜之餘保有少少少少澀味。直到何文田邨遷拆之前,文香園的伙記都認得我,我從不需要點餐,而是一坐低就有奶茶送上,和自己跑到面包架挑選的蛋撻。

那是一個連鎖茶餐廳還未成行成市的年代,隨時在街市、屋村商場、鬧市路邊等找到隱世奶茶師傅。百家爭鳴之中大眾對奶茶的要求甚高,「鞋口」是死罪,欠茶香、欠奶香通通不可接受,一杯靚奶茶可以不用落糖,只靠花奶中的甜味已經足夠。

新加坡沒有港式絲襪奶茶,但就有類似的 teh。(Alpha/Flickr)

你可能早就想問了,新加坡不就有奶茶嗎?這裏到處都有 kopi tiam(咖啡店),也有賣 teh,即馬來西亞拉茶,據說是從印度拉茶演變而來。網絡文一般會說拉茶與港式奶茶最大的分別,是拉茶要從高空將混好的茶和奶倒進另一個容器好幾次,以更好地混合茶和奶。這個工序被奉為高難度工藝,但其實港式奶茶也要撞茶,只是不會像表演般將雙手張到最大的距離。(所以拉茶是在鬥手長嗎?)

對我而然,teh 和港式奶茶最大的分別,是在於茶香。前者主要用馬來西亞茶粉,有本地朋友知我好奶茶,送我一包從馬來西亞帶來的正宗馬拉茶粉,細細碎碎的,稍煮一下即變啡褐色。我不太知道它屬什麼茶種,但肯定欠了錫蘭茶葉煮出來那種偏紅的色澤。

香港人都知道,茶餐廳的奶茶都是混合了不同的茶葉來做茶湯,有一部份負責色澤,一部份帶出茶香,一部份則提升順滑的口感。這種取各種茶葉的特性來互補不足做法,說穿了就是以有限米煮有限飯的原則,造出色、香、味俱全的產品。文化研究學者告訴我們,奶茶是中西文化交融的產物,但世界上中西文化交匯的地方多的是,只有香港生出了這樣製作的奶茶,還給它配上蛋撻、菠蘿包和奶醬多,它們一路走來,從模仿高檔英式下午茶,到成為本土大眾的主流口味,見證了也反映了香港的多元和靈活。就算吃不起皇家伯爵紅茶,我們不羡慕其他人但也不妥協,而是動腦筋鑽技術,用蓆渣嘅價錢做出燒鵝既味道。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