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智思|文化隨筆:在交流和弘揚之間的沉思
燦爛的文化遍佈全球,並非中華獨有。中央政府高瞻遠矚,交託給香港的文化任務是要發展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而非「中華文化弘揚中心」。關鍵的動詞是「交流」而非「弘揚」;核心內涵是「中外」,而非「中西」。
在「中西」文化交流和融合方面,香港已經交出了亮麗成績。但「中外」所包涵的不只是「中西」。一個「外」字,包涵了中華文化以外人類的千年文化沉澱,例如伊斯蘭文化。我只知伊斯蘭文化燦爛,但如何燦爛,我所知甚少,這是我的不足,要虛心學習。當然,我對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和無遠弗屆的西方文化,同樣所知甚少。人類的文化,如要量化,是宇宙無限。最博學的「文化人」,所知的也只能是滄海一粟。
今天世界公認的「國際語言」是英語,這是西方文化無遠弗屆的體現。但「國際語言」並非「人類共通語言」。全人類共通的語言,我認為除了音樂和藝術之外,就是全人類每日都在用的阿拉伯數字。音樂和藝術的創造,全世界自古以來每天都有人在做。但創造阿拉伯數字,包括發明「零」的概念、十進制、以及從阿拉伯數字發展而來的三角幾何代數等改寫人類歷史的數學概念,都非來自西方文明,而是源於古印度,然後由伊斯蘭發揚光大,並傳入歐洲。
歷史學家普遍公認伊斯蘭文化對西方的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連前美國總統尼克遜也在他的一本著作中說:「當歐洲還處於中世紀尚未啟蒙的時代,伊斯蘭文明正在經歷著它的黃金時代。伊斯蘭對科學、醫學、和哲學曾經做出巨大貢獻。」
如此古老而常新的伊斯蘭文化,我們當然要盡一切方法去交流。
今日的香港,作為中國最國際化的城市、亦作為「中國含量」最高的國際大都會、更作為銳意發展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國際中心,我們具備最佳條件去打破「中西二元論」,進而開拓與伊斯蘭文化交流的大潮。
伊斯蘭文化遍佈全球,如何交流?對香港而言,最佳的切入點是擁有龐大的穆斯林人口、文化兼容性強、又是我們好鄰居的印尼。
談起印尼,我們聯想到的就是峇里島度假、以及為約20萬香港家庭提供寶貴支援服務、並成為這些家庭重要成員的印傭姐姐。但這是嚴重低估了印尼的實力和潛力。印尼人口2.7億,是繼印度、中國和美國之後的世界第四人口大國,也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伊斯蘭國家,平均年齡不到30歲,勞動力資源驚人、人口紅利驚人;隨着經濟不斷發展,印尼的市場潛力驚人。印尼是東盟最大的經濟體、全球最大的清真消費國,是G20成員國之一,並於今年正式成為「金磚」成員國,積極參與全球經濟和國際事務,在區域事務中具有重要話語權。印尼的礦產和能源資源豐富,而且其地理位置讓它控制了馬六甲海峽,使印尼的地緣政治地位極其重要。
故此,拓展和深化與印尼的文化交流,不單是出於純粹的文化因素,更關乎香港未來競爭力的戰略選擇。香港若能以印尼為支點,深化與伊斯蘭世界的互動,不僅能體現「國際大都會」和「超級聯繫人」的功能,更能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注入獨特價值。
文化交流有助增進不同文化之間的理解和尊重。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差異往往會導致誤解和衝突。然而,通過交流與互動,人們可以更好地了解彼此的價值觀和信仰,消除偏見和誤解,從而促進社會的和諧與穩定。香港正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最佳推動者。
要推動與伊斯蘭世界的文化交流,需要政府政策的配合、社會各界的支持、以及港人出自內心的嚮往。
政府方面,可以通過舉辦各種文化活動來實現。例如,香港可以與印尼及其他中東的駐港領事館舉辦文化節,邀請當地的藝術家和音樂家來展示他們的文化。亦可透過香港電台等官方渠道推廣伊斯蘭文化,讓香港市民親身體驗和了解伊斯蘭文化,增進文化素養和多元文化認知。政府更可以在中小學的課程增加伊斯蘭文化的內容。
企業和民間機構,則可以通過贊助和參與各種與伊斯蘭文化交流的活動,增進市民對伊斯蘭文化的了解和尊重,促進文明互鑒和社會和諧。香港亦有不少專注文化推廣的民間機構,他們亦可以在弘揚中華文化的過程中,加強與伊斯蘭文化的交流。
透過交流,我們可以把全世界的燦爛文化帶到我們眼前。不作交流,我們會以為我們眼前見到的一小塊,就是全世界。
作者陳智思是團結香港基金主席。
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