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智思|人工智能帶來的新文藝復興

撰文:陳智思
出版:更新:

陳智思專欄

唐宋詩詞、莎士比亞的戲劇、貝多芬和莫札特的樂章、達文西的畫作、畢加索的現代藝術,都被中外論者視為人類創造力的巔峰,後入無法超越。從前,我相信這個「不可超越」論;今天,我質疑這個說法。因為在各領域的文藝創作,包括文學與藝術、繪畫與音樂,都將發生前所未見的創造力大爆發。新文藝復興爆發的生命力,孕育於人類創意與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結合。

「人工智能」的全球熱話中,我們經常聽到「生成式」人工智能這三個字(Generative AI)。何謂「 生成式」? 我的理解就是「生長式」,就是指人工智能好像人類一樣會「生長」,由牙牙學語只懂模仿的嬰兒,不斷生長和學習後,能夠超越人類傳授給它的知識,懂得把學到的知識融會貫通,自主創造全新的內容。就像老師把基礎知識教給學生,天資聰穎的學生在不斷努力學習之後,遠遠超越老師而為成為頂尖的科學家、文學家、藝術家。

生成式人工智能,是天才學生,有無限的生命力,故無窮的學習能力,此我稱之為「他」,不是「它」。人類超級計算機和量子計算機的算力有多強,他的學習能力就有多強;人類能夠輸多大的數據和內容,他就能融會貫通這些數據和內容,然後自主創造遠超這些數據和內容的全新作品。

不論ChatGPT也好,DeepSeek也好,他們不是一位天資聰穎的學生,而是他們可以生長出無數名天資聰穎的學生。他們就像一大班天才兒童,雖然受到差不多相同的優質教學,當你向他們提問時,一千名學生會給你一千個不同的答案,每一個都是頂級的答案,但每個不同,絕非千篇一律,有不可預測的隨機和隨意性,但每一個都令人喜出望外。這,就是生成式人工智能。

ChatGPT和DeepSeek的龐大能量,大家就算未有直接體會亦會有所聞。但他們只是嬰兒。DeepSeek才四個月大。這些天才嬰兒正在靜悄悄地24小時不斷電光石火地學習,有一億人使用他,輸入不同指令和內容,他就有一億個老師,並把一億份不同的指令和內容融會貫通。當天才兒童長大成人後,結合人類的天然智慧和創作力,不能幫助今天的文化藝術家超越前人的輝煌?

天才兒童克服了人類所有天才的共同遺憾。愛因斯坦逝世之後,他的天才亦告終止;詩仙李白可以「斗酒詩八篇」,但他離世之後,他的詩詞創作亦畫上了永久的句號。

我上段說人工智能的天才兒童「長大成人後」,這是錯誤的說法,但亦只能如此表達。這些天才兒童不會有「成人」這個階段,故此也沒有「後」字。他們只會不斷長大,長大、長大、長大。

他們的學習沒有沒有上限、沒有終點。人類18歲「成人」。今天的天才嬰兒到了18歲會如何?世界會變好還是變壞,這視乎人類選擇的道路。但可以肯定的是,有了他們,人類一定有能力超越前人的輝煌。

人工智能如何帶來新文藝復興的大爆發?

當年貝多芬耳聾後萬籟俱寂,他以心靈的無聲獨白,創作出天籟之音。今天的音樂愛好者,可以把貝多芬的樂章以及其他無數大師的樂章,灌輸給天才兒童,讓他分析和學懂不同音符之間的邏輯,如何把音符串起成為震撼心靈的樂章,然後生產出千百種陽春白雪的音樂。

當年曹雪芹以「十年辛苦不尋常」,一字一句寫下中國文學史上公認的第一奇書,今天的文學愛好者能夠把《紅樓夢》以及《羅密歐與朱麗葉》等世界經典文學,灌輸給天才兒童,讓他融會貫通,因為他與全球以億計用戶進行互動,令每名輸入者都成為創作鏈的一環,然後創造出打破時空壁壘和文化隔膜的新創作。而創作的過程,毋須10年,只爭分秒。

今天的畫家可以把數以萬計有關馬匹的圖片和畫作,灌輸及天才兒童,讓他創作出萬馬奔騰的氣勢,但當中每一匹馬都有馬首是瞻的獨特。

人類藝術天才的創作,千百年來所突顯的是藝術家個人的天份。人工智能的湧現,不是對人類天才的否定,而是將創作主體從個人藝術家擴展和擴容到「人類天賦 + 人工智能賦能」的新維度共生體。人類首次擁有一個可以龐大賦能、並與自己完全配合的創造夥伴。

前人在藝術創作的輝煌,讓我們經常「以古為師」。但有了人工智能的無限富能,藝術創作成為「古今未來皆為夥伴」的共同創作。

五百年前的的文藝復興,是每名藝術家將哲學、藝術、與科學作出融合,然後按照個人的情感和經歷,突破傳統的界限,發揮創意。而今天由AI賦能的新文藝復興,是把人類整體的文明和知識累積進行數據化,然後按照所有數據之間的點與線的關連、結構、和邏輯,作出分解,然後融會貫通,並以新的形式重新組合,打破人類常規,作出跨領域的創作。最後的點睛,由人類基於個人的感情和經歷,加以完善。

AI賦能的新文藝復興,現在只是剛剛起步。前人的輝煌,是人類千年文化累積之下精挑細選的個別亮點。在AI賦能下「古往未來,皆為夥伴」的文藝創作,是人類千年文化累積的分解和重新組合。新的輝煌,後有來者,處處都是文藝的新巔峰。

作者陳智思是團結香港基金主席。

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