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哲宏|我的香港夢:從草根到發展志向

利哲宏|我的香港夢:從草根到發展志向
撰文:利哲宏
出版:更新:

利哲宏Dr Riz's 專欄

最近,我有機會反思自己在香港成長的經歷。經常被問及我的草根出身,我很自豪自己來自一個為追求更好生活而移居香港的基層移民家庭。我的故事與其他相信夢想、努力向上、期望有所成就的人並無二致。

韌性——改變命運的關鍵

在困難時刻,韌性是改變命運的關鍵。正是這種精神推動我們克服挑戰,突破自我設限。放眼國家層面,這份韌性常常體現在「夢想」這個概念上。我們常常聽過有美國夢、中國夢,以及香港夢。本次專欄我將深入探討這些夢想的不同與相同之處。在探討各種夢想之前,讓我先簡介美國夢與中國夢的內涵。兩者同為強而有力的國家理想,卻反映了不同的文化、歷史和社會經濟背景。

首先是美國夢——美國夢指的是任何人,無論背景如何,只要努力奮鬥,皆有機會獲得成功與幸福。這一理念強調向上流動、自由和平等。在現代,美國夢經常與擁有房屋、穩定工作及經濟安全聯繫在一起。

美國夢和中國夢的比較

而中國夢是由國家主席習近平首先提出,著眼於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是一個關乎國家繁榮、集體福祉和恢復中國歷史輝煌的夢想。該理念自2012年起廣為流傳,與中國長遠的歷史抱負及現代目標息息相關,強調人民擁有更好的教育、穩定就業、更高收入、社會保障及可持續發展等。

兩個夢想的分別,在於它們的著重點、歷史背景和經濟長遠目標。美國夢以個人成就和個人自由為核心,而中國夢則強調共同富裕和民族復興。美國夢植根於《獨立宣言》的理念和追求個人幸福,中國夢則與國家歷史抱負和現代社會經濟目標緊扣。經濟層面上,美國夢多與物質成功和財務穩定掛鈎,而中國夢則涵蓋更廣泛的社會經濟進步,如教育、醫療及環保等。

香港夢

「一國兩制」的美妙之處,在於它讓我們擁有屬於香港本地的夢想——香港夢。這一夢想可從顧嘉煇作曲、黃霑填詞、羅文主唱的《獅子山下》(1979年)中體現。這首歌成為香港的非官方的「市歌」,象徵團結和堅毅。歌詞反映了香港人共度時艱、堅守理想的精神,體現了香港人的韌性、努力和團結。

我的成長歷程正是香港夢的寫照。我土生土長於香港,說得一口流利廣東話,在克服重重困難後,終於實現了自己的理想。儘管我來自基層少數族裔家庭,我並沒有讓社會的刻板印象限制自己的夢想。我堅持追求更高學歷,先後完成了學士學位、教育文憑(PGDE)、碩士學位及教育博士學位。我的經歷體現了香港夢所強調的堅毅與決心。我的故事亦見證了香港這片土地所提供的機遇。

少數族裔的機遇

我鼓勵其他少數族裔學生主動學習本地語言和文化,視之為融入及成功的關鍵。而作為教育工作者,我所見現在學生的機遇也比以前更多。我的小小成就希望能啟發更多人突破界限、追求卓越,體現香港夢的精神。

作為在香港成長的少數族裔,雖然我們只佔總人口約8%,但政府及國家為我們提供了不少資源與機會。我們應善用這些資源,克服短暫困難,並回饋社會,幫助有需要的人共同進步。只要每個人都做得好,香港自然會更好!

作者利哲宏博士是九龍城區議員、直資學校副校長。

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正在加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