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韻僖|學生自殺重要防線 網媒社交媒體需自律
本港學生自殺問題引起廣泛關注,數據顯示,過去十年學生自殺人數創新高,自殺背後原因複雜,涉及個人、家庭、朋輩、社會問題等等,政府及非牟利機構均做了大量工作應對及預防,過去不少研究發現媒體報導自殺事件有可能觸發「模仿效應」,傳統專業媒體普遍自律,一般低調處理自殺新聞,但部份網媒、網紅KOL等,缺乏自律意識,社交媒體上針對自殺個案的討論亦難以遏止,是時候正視問題所在。
近年學生自殺個案持續攀升,據香港大學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報告顯示,2013至2023年的十年間,10至19歲青少年的自殺率急升2.8倍,自殺人數創10年近高,遠超整體人口自殺率的增幅。今年3月初港島區某中學一名中五生參與國內交流團期間自縊亡的消息傳出,引發社交媒體大肆討論及悼念,隨後的一個月內,接連發生了至少五宗中小學生自殺個案,我們明白每宗自殺個案的背後原因複雜非常,但社交媒體的影響不容忽視。
隨意評論可能成為小小火種
筆者早前跟香港大學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總監葉兆輝教授交流,他坦言對網媒及社交媒體的影響力感到擔心,在人人均可就自殺個案隨意發文討論、評價之際,除可能令死者家屬或朋友造成第二次傷害的同時,亦可能成為一個小小火種,引發自殺「模仿效應」。
港府近年一直非常重視學生的精神健康問題,2017年成立的「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就政策方向提供了不少寶貴意見,教育局、衞生署及社會福利署等部門,做了大量工作關注學生精神健康及防止自殺問題,2023年推出以學校為本的「三層應急機制」,透過醫護、教師、社工跨界別合作,支援有自殺風險的學生,讓學校可轉介嚴重精神問題學生至醫管局;2024年更在全港學校推行《4Rs精神健康約章》,推動注重休息(Rest)、學習放鬆(Relaxation)、加強人際關係(Relationship)以及裝備學生的抗逆力(Resilience),以促進學生的精神健康。
多年來國際及本地的研究均顯示,傳媒報導自殺事件可能產生「模仿」或「傳染」效應,世界衛生組織早已發布傳媒報道自殺指引,鼓勵傳媒負責任報道。筆者作為主席的香港報業評議會,亦早於2013年聯同香港大學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發佈《處理自殺新聞守則》,鼓勵傳媒低調處理自殺新聞,並注意以不突出個案、不描述方法、提供求助資源方式報道,多年來,傳統媒體均自願配合,以實踐社會責任。
社交媒體可能成為奪命刀
然而,網媒、網紅KOL在社交媒體如Facebook、Threads、TikTok、Instagram或小紅書等、對自殺議題論述及討論,或網絡欺凌及網絡纏繞的行為,均難以控制,可能會為吸引流量而渲染細節、揣測死因。短視頻或討論帖文以碎片化形式處理自殺、欺凌等議題,缺乏「守門人」機制,容易忽視或簡化了自殺背後複雜原因。當有問題的資訊在網絡不同平臺以病毒式傳播,影響力之大難以想像,有可能轉化成一把奪命刀,引發連鎖性的悲劇。如何在言論自由與社會責任中間,找出一個平衡點,刻不容緩。
教導學生正向使用社交媒體,是其中一個「治未病」的方法,香港報業評議會於四年前開展中、小學生媒體資訊素養教育,亦為教師、家長以至制服團體、懲教署的年輕更生人士等舉辦講座及工作坊課程,教導他們查證、分辨網絡資訊真偽,注重網上私隱及發布失實資訊的法律後果等,培訓他們成為尊重生命及負責任的數碼公民。
要緩解學童自殺問題,必須多管齊下,除了全方位加強學生們的精神健康支援外,教育大眾包括網媒、KOL等在社交媒體上應有的資訊發放操守亦相當重要,筆者認為,就網絡、社交平台如何影響自殺行為,需要進行更多的學術性科學化研究,繼而才能制定應對策略,建立出拯救生命的防線。
作者彭韻僖是全國政協委員、香港律師會前會長。
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