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與拜登通電話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國家主席習近平4月2日晚應約與美國總統拜登通電話,強調「中美這樣兩個大國,不能不來往、不打交道,更不能衝突對抗」。

雖然美國眾議院通過法案,強逼字節跳動公司在六個月內出售TikTok,雖然國務卿布林肯表示,將就23條立法而對香港官員實施簽證限制,但當總統拜登邀請通電話時,國家主席習近平還是應約了。

這是兩國元首自去年11月三藩市會面後的首次直接溝通。

不只與拜登通電話,習近平亦都同意歡迎美國財長耶倫和國務卿布林肯訪問中國,是二人在不到一年內的第二次。毫無疑問,拜登政府也知道「中美這樣兩個大國,不能不來往、不打交道,更不能衝突對抗」。

在上星期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習近平已經破格接見了黑石蘇世民、高通安蒙等美國商界領袖。有份參與的哈佛大學教授艾利森獲邀評論中美關係,並在其後表示雖然習近平主要是為了展示對美國商界的歡迎,但他同樣關心地緣政治關係。他亦再次指出,中美雖然在多方面競爭激烈,但兩國為了生存,亦必須在多方面合作。

習近平說的中美兩個「不能」,某程度上也是指合作之於兩國,是「非如此不可」。

雖說中美關係出現企穩態勢,但目前仍然不能過於樂觀。美國總統已經七年未曾訪問中國,乃六四事件後之未見。如果拜登在七個月後的大選落敗,而在卸任前又沒有來華,他將成為中美建交以來首位任內未曾訪華的美國總統,象徵意義不小。

六四後中美破冰,克林頓在1998年6月訪問北京後亦到訪了香港,無疑反映了「一國兩制」受到肯定。時至今天,或許不多人認為香港在國際社會還有多少影響力,不拖累國家已算合格。但不管如何,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國家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懂得打交道也是必須的,這亦是為了香港的生存。

政府官員顯然重視輿論戰,但似乎關心「戰」多於「輿論」,以致我們不時看見官員化身反駁隊,去信歐美報章反駁報道。但在輿論層面,這是否有效的傳播方式,是否足以說服歐美社會香港依薺自由開放,大家心中有數。即使是個別經常接受英語傳媒訪問的行會成員,亦不見得為香港交了多少朋友,這是市民的唏噓。

早前被葉劉連番駁斥的羅奇向傳媒透露,他跟史美倫相識多年,二人日前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討論了中國金融市場政策以及對香港未來的看法,對於特區政府的自治權有否受到損害,二人存有分歧。羅奇又認為香港的學術界及商界代表沒有在北京如實反映香港的情況。如果我們放棄訴諸人身,視羅奇為西方商界的一種主流聲音,其所反映的分歧不正是香港政治精英必須著力之處?

如果失去(或者無法重拾)靈活和軟實力,到時也不用別人來說,香港的確「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