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品海|香港應該成為中國的國際傳播中心

撰文:于品海
出版:更新:

每一個時代都有它的特色。香港以2019年社會騷亂作為分水嶺,之前的至少三十年很可能被歷史描述為政治動盪時期,最簡單的形容詞就是「亂」,但如何亂、為什麼亂,沒有多少人在認真探討。有人以為將責任推給「反對派」或「外部勢力」就一了百了,事情不會如此簡單。大多數顏色革命都不純粹是外力干預造成,所謂「蒼蠅不叮無縫蛋」,外力自然是「蒼蠅」,然而,「雞蛋」為什麼破了,才是大家應該反思之所在。

香港這只「雞蛋」是如何破裂的,是別人敲碎了,還是自己疏於防範?其實已經不是謎。英國在香港管治一百多年,培植出符合西方價值觀的精英階層,新自由主義思想成為他們的意識形態,西方的民主自由被神化為處理社會矛盾的萬靈丹,一些政治力量借助人們對公平正義的渴望,要求政治權力再分配,為求達到目的而將矛盾激化,雞蛋自然就破了。然而,將亂的根源綁定在政制改革上,無論是認為政改太慢還是怪責政改製造了社會對立,都可能是一葉障目,捉錯用神。政改的目的只能是推動社會進步,但如何推進,不再視乎政改方式的對與錯,而是背後的話語權爭奪。事實上,如果不是有人操之過急,香港很有機會成為西方意識形態在中國的「刺客」。

話語權經常和輿論關聯起來,誰擁有了話語權,誰就更容易主導輿論,但兩者的主次關係並不是必然的。在現代社會,政府理論上掌握話語權,卻經常因為自身的不足或不作為而丟失,如果不及時糾正,將徹底失去輿論的支持,後果可以極為嚴重,香港已在反修例風波中為此領受了沉重的教訓。風波過後,香港社會表面趨於平靜,實則暗流湧動。近來甚囂塵上的「遺址論」、「玩完論」以至「去國際化」爭議,都是警號。

中共將中國從「挨餓」、「挨打」中拯救出來之後,還要應付「挨罵」的問題,自然知道香港今天身處困局的性質。解決「挨餓」必須發展生產力,掌握經濟生產的手段,避免「挨打」必須讓自己強壯起來,建立有效應對外部幹預的軍事力量。如果意識到自己在「挨罵」,自然就要奪回話語權,不至於讓別人隨意污蔑、亂扣帽子。

農曆新年煙花匯演2月11日年初二晚上演,維港兩岸數十萬人觀賞。(蘇煒然攝)

輿論戰早就在香港開打

在中西話語權爭奪戰中,香港絕非新戰場。 香港在與內地的交往曾經長期代表先進和優越,眾所周知,香港的「先進性」與「優越感」建基於對西方價值觀,尤其是英美意識形態的服膺,在經濟上體現於長年以成為新自由主義堡壘而沾沾自喜,政治上是「歷史終結論」信徒,迷信選舉民主。

香港投入民主化可追溯至上世紀八十年代,在過程中,兩股力量迅速形成,一股是以政黨和非政府組織為主的民主派社會力量,另一股是以新聞媒體和學界主導的自由主義論述。表面看,回歸之前的十多年是政黨政治在香港誕生的過程,事實上,它是極具攻擊性的自由主義意識形態在政黨政治掩護下在香港生根發芽的過程。中共也許沒有意識到這兩股力量可能合流並激化為衝擊社會穩定的違法力量,但並非完全缺乏警覺。

其實,中國共產黨在提出「一國兩制」時,就意識到香港回歸可以產生兩種截然不同的作用,它既有機會為中國發展提供機遇和想像,亦有可能成為中國的挑戰和發展障礙,它們之間很可能是交替呈現。「一國兩制」既符合香港人的願望,也可以為國家發展提供助力,這是香港資本主義五十年不變的決策依據。與此同時,中共在西方國家的敵意中持續成長,自然知道回歸之後它們將繼續利用香港,威脅中國的安全。回歸之前港英政府企圖將生米煮成熟飯,硬要中共接受它對香港的政治安排,被中共斷然拒絕,很好地說明了中共接受其存在,但不等同跟隨其節奏起舞。 2019年的騷亂更是讓大家看到英美等外部勢力的冒進、香港內部激進力量的虛妄與中共的運籌帷幄 。

外部勢力冒進的結果是讓其同盟軍在政治衝突中被連根拔起,卻不等同伴隨而來的自由主義意識形態也會消失。大多數香港人習慣政府在言論、集會、結社、個人權利等領域提供相對寬鬆的社會環境,這本來可以是社會的進步力量,但卻被「深黃」利用。「深黃」能夠成功駕馭反修例論述是因為它掌握了社會輿論脈絡,《蘋果日報》將「修例」扭曲為「送中」就是典型的輿論操作,成功利用了市民心中的怨氣。然而,輿論可以興風作浪,卻不足以挑戰香港作為中國特別行政區的地位,更難以撼動香港的政治倫理,激進力量在遭遇戰中被徹底消滅,說明了兩種實力之間的懸殊。

雖然社會騷亂被平息了下來,但香港始終付出了重大代價。反思騷亂的前因後果,容易發覺輿論在其中扮演遠超乎一般人想像的作用。《香港01》自2016年創立之後就積極參與到輿論戰中,其中最關鍵正是有關「一國兩制」的輿論戰,特別是如何理解「一國」的事實以及「兩制」之間的關係,包括香港是行政主導體制,而不是三權分立。過往的「一國兩制」被輿論引導為是消極、被動和區隔的,香港和中央政府並沒有及時將其糾正為積極、主動和融合的「一國兩制」。當輿論不斷傳播扭曲的「一國兩制」論述,兩地之間的誤解自然加深,最終被政客們利用,將香港帶進暴亂的境地。

香港法院今年初開始審理《蘋果日報》創辦人黎智英違反《香港國安法》的行為,一些裝作無知的外國政客質疑這是對新聞傳播專業的打壓。其實,根據控辯雙方的論據檢視案情,大家清晰看見《蘋果日報》和黎智英如何利用輿論激化社會衝突,繼而挑戰國家安全,美國政客又是如何借用香港的友好媒體操控輿論,幹預中國內政,誤導年輕人走到暴動的前線,挑戰公權力和國家主權。媒體雖然是私有財產,但將公器作為私用在任何情況下都無法被接受,更何況是操縱輿論製造社會撕裂。任何人違法就應該面對法律制裁,新聞工作者同樣沒有特權可言。迷信美國的權威,結果是美國人逍遙法外,自己卻身陷囹圄。

《香港01》一直強調《基本法》第23條立法的緊迫性,從一開始就認為「河水不犯井水」並不是恰當的說法,積極、主動、融合的「一國兩制」才是應有之義,只有這樣,才能正確認識「全面管治權」和「高度自治權」之間的辯證統一關係。香港社會以往過於強調「兩制」、貶低兩種制度之間的共融性和協同性,忽略了「一國兩制」是一個完整的構想,只有以「一國」為前提,才可能正確認識「兩制」的意涵。

黎智英涉違國安法案,引致特區政府提請人大釋法。(資料圖片)

中西發展治理模式在香港對碰

除了「一國兩制」,香港如何應對經濟及民生相關的挑戰是另一場即將到來的考驗,輿論很可能再次成為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任何社會一旦發展停滯,政府拒絕面對社會不公,讓人民陷入焦慮中,都可能觸發社會衝突。社會不公早就在香港存在,如何改革一直是爭論議題。大多數人都知道香港需要改變,但由於政府丟失了改革的話語權,部分人有機會操縱輿論,將民主選舉曲解為改革的唯一手段。香港過去十多年的社會衝突大多數是因為這種錯誤認知,輿論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

《香港01》一直強調維繫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性,改革是解決香港困局的關鍵手段。國家主席習近平多次提出「破除利益固化藩籬」和「破解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他建議香港的方法就是「積極穩妥推進改革」。香港雖然與內地實施不一樣的政治社會體制,卻無從否定政府本質都是為人民服務,讓大家過上幸福生活。香港身處的困局是經濟社會治理失能所致,與全球產業升級銜接不上,忽略了資產結構失衡可能衍生的社會不穩,無視中國崛起與世界大變局對香港的衝擊。「積極穩妥推進改革」是香港扭轉輿論困局的最有效方法,更是修補破縫、避免被「蒼蠅」再次叮上的有效手段。

很多人誤以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是以冷戰結束為起點,殊不知真正觸動大變局是中國崛起背後的社會發展模式和國家治理理念,它是西方資本主義發展模式和民主自由政治體制之外的另一條道路。中國不否定西方模式的價值和作用,但西方卻不斷抹黑中國模式,甚至否定它的合理性和可持續性。全方位的治理改革既是香港的追求,更是國際社會的走向,中國經驗在此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無盡的想像。《香港01》強調香港應聚焦社會改革,特別是與經濟結構和民生相關的治理改革,提出「香港特色資本主義」,就是要說明香港身處輿論戰的前沿陣地,香港改革的成效與兩種發展和治理模式之間的優劣相關。

「國際輿論」正經歷範式轉移

在國際話語權的競賽中,議題設定從來都是關鍵的。作為支撐國際傳播的認識論,以英美自由主義為核心的價值論述和知識體系同樣統領國際輿論,讓不符合這種價值和知識的其他論述難以成為主流。為什麼全世界都在熱議特朗普會否再次成為美國總統?因為美國依然是超級大國。美國人指責中國計劃取代美國成為單極超級大國,其中含義是一旦「專制」的中國統領全球,世界將進入災難,只有美國才可能讓世界繁榮穩定。這是議題設定的結果。與此平行的現實是,如果特朗普再度入主白宮,許多國家將感到焦慮,因為它再次證明美國政策的隨意性。歐洲國家特別緊張,擔心自己的安全和經濟再度被擾亂。

西方國家以其發達的技術掩蓋文化上的缺陷,形成了西方中心主義的僵化思維,「西方輿論」被裝扮成「國際輿論」。以全球南方國家崛起為背景,隨着世界各國對主權的獨立性、文明的多樣性以及道路的自主性的認識提高,這種「操控式國際輿論」將逐漸弱化。中共提出的「中國式現代化」正在穩步成為現代化模式的新標準,將理論的多元世界在現實中落實。

在傳統的國際傳播環境中,英語依然是關鍵手段,是國際經貿和財富的標準語言,中文無法扮演重要角色是非戰之罪。中共非常明白其中的道理,中國早年在世界各地成立「孔子學院」是長期投資,將「龍」翻譯為Loong而不是Dragon,則是一次主動出擊,是在話語體系底層播下種子。Dragon糾正為Loong是讓「龍」恢復它的正確形象,而不是被別人用他們的話術將其曲解為極具破壞力的巨獸。中國的策略是既要適應現有的生存空間,但也必須獨立自主,另闢蹊徑,就好像「龍」是Loong而不是張牙舞爪的Dragon,並非為了標奇立異,而是在更廣闊的空間發揮想像力。

如果缺乏合適的指導思想和優異的傳播手段,就算捉到話題也難以發揮。互聯網早已成為意識形態鬥爭的主戰場,美國近乎壟斷了在此的話語體系,但來自中國的TikTok近年對西方社交媒體生態進行了顛覆,這或許是話語結構出現拐點的提示。中國互聯網應用在美國成為領導者同樣是徵兆,2023年美國互聯網應用下載排行榜首五位中有四家來自中國,表面看這是中國科技應用在西方市場的成功,深層次的解釋可能是有別於美國的另一種互聯網應用文化和商業模式對傳統產業的取而代之。

2023年12月18日,行政長官李家超在北京向國家主席習近平述職後會見傳媒。(政府新聞處圖片)

香港是說好中國故事的天然陣地

從創辦之時,《香港01》便意識到互聯網正取代傳統媒介成為主要的輿論戰場,在清晰戰略目標下發展為香港第一家真正意義上的新型媒體。當然,如果「公平正義」不能將「民主自由」比下去,《香港01》也只能事倍功半。創刊之時,《香港01》提出「社會撕裂,大家都輸」,「是時候改變了!」,鼓勵大家對社會變革重燃希望,不再沉迷在虛幻的政治,八年來,《香港01》的讀者群穩定增長,2020年第四季度成為香港受眾最多,關注度最高,影響力最強的新聞媒體,說明《香港01》的價值論述得到民意和市場積極回應。2019年的騷亂讓香港社會認識到故步自封和激進對立都解決不了問題,《香港01》也正是在這個時期完成了影響力的超越。

《香港01》堅持用講道理來應對錯誤論述,道理是社會的一桿秤,講道理是大家都認同的溝通方式。面對美國的挑釁,中共同樣是用講道理方式應對,然而,由於世界輿論主要還是英美勢力掌控,中國要突破輿論圍堵比應對經濟或戰略圍堵更難。中國可以獨自發展晶片或太空科技,在國際輿論生態裏,任何人卻都必須與其他人在同一空間交往,話語權雖不是零和的,但不同的聲音還是會此消彼長。中國的國家體制不利於它在國際輿論生態中馳騁,香港的媒體環境截然不同,很適合參與全球話語權競賽,這不是因為英語也是香港官方語言,而是因為香港擁有更開放的言論空間,與西方的話語體系更容易對接。

《香港01》正在講好香港故事,香港故事是中國故事一部分,香港更是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媒介」。在國際輿論場上,中國常常失聲或被禁聲,很大原因是主動權不在自己手上,陣地不在自己腳下。香港何不在講好自身故事的同時,為講好中國故事搭擂台,將香港發展為中國的國際傳播中心?它既能為香港建設高端現代產業,鞏固和提升香港作為中國最國際化大都會的角色,服務國家雙循環戰略,為香港年輕人提供與內地融合、與國際銜接的就業機遇,更是與創新數字科技結合的商業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