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法為基礎的世界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由1960年代的反越戰示威,2003年反伊拉克戰爭,到最近的反加沙戰爭浪潮,美國大學校園一直站在反戰示威的最前端。不同的是,現在沒有1960年代冷戰期間共產主義擴張的威脅,美國也不再享有後冷戰「歷史終結」獨領風騷的地位,令到這一波反加沙戰爭示威更加突顯出美國對以色列欺壓巴勒斯坦人視若無睹。

如果說美國對以色列的包庇在其國內是由校園示威暴露出來,那麼在國際社會上的就是被國際刑事法院所戳破。現在不只是檢察官卡里姆汗(Karim Khan)指控內塔尼亞胡和以色列國防部長加蘭特(Yoav Gallant)涉嫌犯下戰爭罪和危害人類罪,一個由六名專家組成的團隊亦同意對以色列領導人發出逮捕令,當中包括英國退休法官、三名英國御用大律師、美國籍的國際法專家等,公信力受到肯定。

卡里姆汗和專家團隊同意申請逮捕內塔尼亞胡,他們不是不知道會引起重大爭議。大概這是為什麼卡里姆汗選擇了接受CNN獨家專訪,六名專家則在《金融時報》撰文解釋。顯然他們有意面向英語世界的受眾,尤其是向來不少人同情以色列的美國社會。

他們的理據不用多說,簡單而言就是有確實證據顯示以色列將飢餓作為一種戰爭手段,蓄意和有系統地剝奪了加沙各地平民生存所不可或缺的物品,切斷了通往加沙的水電管道,加沙人在排隊領取食物時還面臨人身攻擊。實際上以色列不只是打擊哈馬斯,也是在對加沙平民施行集體懲罰。

美國繼續向以色列提供軍事支援是一回事,總統拜登反對逮捕內塔尼亞胡是一回事,以AIPAC在美國政壇的獻金之多、影響力之大來說,這兩者都毫不叫人意外。然而,美國國會為此打算制裁國際刑事法院,拜登考慮簽署支持,這又是另一個層次。為什麼一年前國際刑事法院下令逮捕普京,拜登支持,現在同一個卡里姆汗申請逮捕令,拜登卻不屑一顧?這個問題不用我們來問,美國以至國際社會看在眼內。

法國表示支持卡里姆汗的決定,挪威、愛爾蘭和西班牙宣布承認巴勒斯坦為主權國家,這代表了什麼呢?這代表了現在不是1960年代,西方國家必須討好美國,也不是2003年的美國獨大格局,歐洲國家必須臣服於美國。當法國敢於支持國際刑事法院,當歐洲國家終於承認巴勒斯坦的主權國家地位,他們恰恰體現了美國所高舉的「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是以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為基礎的國際關係基本準則,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當然,這也是馬克龍所說的戰略自主。

守不守國際法,有沒有法理基礎,國際社會有目共睹,不是靠輿論操作就可以扭曲。即使自覺理直氣壯,也不是戰狼式反駁就能澄清。香港法治傳統向來優良,慣於講道理,在「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下尤其適合培訓優秀熟悉國際法的人才。這不只是因為香港作為國際金融、貿易、航運、法律中心,必然涉及大量私法訴訟,而且在複雜的地緣政治環境下,國家亦面對很多涉及國家間的公法爭議。香港若能在法治方面聯通國家和世界,貢獻肯定無可比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