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觀點】零輪候時間未夠 居家安老須改管理生意思維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林鄭發表施政報告指不會把人口高齡化視為威脅公共財政的問題,但要讓長者得以居家安老,政府要做的不是只增加社區照顧的資源,說要達至「零輪候時間」就可,而是不再以管理一門生意的方式去實行資源調撥,才能做到以長者為本,讓長者住得安心。

除了家居照顧服務輪候時間長的問題外,政府亦要考慮服務是否足夠及全面。(資料圖片)

投標制礙服務單位規劃 長期跟進才能以人為本

現時的居家安老政策分散於多個不同的計劃,令作為服務使用者的長者感到迷亂,服務不到位不全面。而合約競投制度亦令作為服務提供者的機構難以規劃,服務質素無法提升,輸入外勞作安老人手更只是沒有對準長者需要的緩急方法。除了撥款外,如何執行政策亦是政府需要深思熟慮的一環,否則錢永無法用得其所。

「改善家居及社區照顧服務」是現時其中一項重要提供社區照顧的計劃,為體弱程度較嚴重的長者提供復康服務及送飯、陪診等家居協助,讓長者無須住進院舍。此服務需要持續性的跟進,部分曾跌倒或入院的長者需要長期的照顧才能讓身體情況減慢惡化,長者和護理員之間亦要建立互信及如家人般的關係,實在不適合以現時服務機構需每3年重新投標的管理模式去運作。

安老服務不是一個產業,而是一項要按個別需要而提供的服務,以服務競爭性投標去選擇社福機構根本是錯的決定,太多以成本效益為考量,無法令機構提供最好的服務,即使增加更多的服務名額也未能滿足長者需要。

人手不足偽命題 個案成本增才有全面服務

競投制度亦限制了社福機構對人手長遠規劃及前線員工的薪酬水平。機構為了投得服務不能大幅增加前線人員的收入,這將不利吸引更多年青人入行,以致行業青黃不接。有機構調查顯示50歲或以上的個人照顧工作員佔超過一半以上,現時主要的前線護理人員亦是以婦女為主,沒有太大的經濟重擔而又有使命感的婦女才能安心入行,若年輕人看不見行業的晉升階梯及可觀的收入,即使有心入行亦會因經濟因素而卻步。輸入外勞本無必要,人手不足的根本問題還是薪酬水平及晉升階梯問題,政府不應轉移社會視線。

從每位長者能在預算成本下得到的服務來看,服務亦不夠全面。按17-18年預算,處理每宗個案平均每月成本只有約$4700,這筆錢相對約$15,000的院舍成本只有約三分之一,只能提供約每周一至兩次的復康及家居服務,對於家中沒有護老者的獨居長者仍不足夠,其他的時間長者仍難以照顧自己。故此,政府不只是要令現時輪候約12個月的時間「減至零」,亦要增加每個名額的服務成本才能讓長者真正受惠。

對於沒有護老者同住的長者,社區照顧非常重要。(視覺中國)

社區券成效低仍繼續推行 市場主導不受長者歡迎

政府提出以「錢跟人走」的方式,將「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券」增加至6000張。但現行的私營服務仍未夠多元化及成熟,政府卻仍於去年繼續推出第二階段試驗計劃,加入私營服務提供者,而且長者須共同付款及接受經濟審查的安排,並不受長者歡迎,市場主導的社區券未必能有效紓緩輪候時間。

社區券讓在輪候政府服務的合資格人士,使用在非政府機構及社會企業營運提供的服務,但部分坊間的服務費用比政府的社區照顧服務明顯高,質素卻沒有受監管保障,不少長者寧可繼續輪候政府服務,也不願使用社區券,計劃成效不大,政府卻仍繼續延續社區券,把責任交給市場,乃不智之舉。

截至2015年9月底,累積獲發社區券的人數有2650,而已使用的只有1114人,更有1282人選擇退出計劃,有約五成參與的長者沒有在計劃中受惠,反映社區券不受長者歡迎,成效不彰。現時有不少的非政府機構及私人營運者提供自負盈虧的社區照顧服務並非一條龍服務,有只提供日間護理的機構,亦有只提供家居照顧服務的單位,在沒有整合服務的情況下,長者須要自行尋找多個單位,對長者而言亦未必方便,難以找到合適的服務。

安老服務不能只以撥款及市場主導解決,政府要改變一直以經濟學角度解決問題的思維模式,真正以長者為本,改變現行的每3年重新投標的管理模式,改善安老人手的薪酬水平及晉升階梯,而不能倚賴社區券縮短輪候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