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倡議】護老者︰感激護理員 完善配套 中心人手問題須解決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次次唔同人上嚟仲好,佢可以講下佢以前嘅故事仲開心添!」社區服務護理員幫助的不只長者,上門服務的時間亦是護老者喘息的時間,減輕了不少護老者的壓力。然而,現時安老業人手不足、流失率高的問題存在已久,居家安老需要完善的社區配套及照顧服務,但現時私營社區照顧服務發展仍未夠成熟,加上服務仍未夠統一,資助社區照顧服務的需求仍日益增加,亦是可預見的事實。政府增加資助服務名額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要規劃相關配套,包括各類長者中心的整合和人手編制安排等。

使用「改善家居及社區照顧服務」的梁喜歡和女兒已和護理員建立良好關係,梁婆婆亦會時不時跟護理員分享她以前的故事。

社區服務助長者減慢退化 護老者得喘息空間

梁喜歡現時已86歲,是一個患輕度認知障礙症的獨居長者,她失去一邊視力及聽力,亦需以拐杖協助走路,女兒劉伙嬌周一至周五會在早上過去照顧她,她亦已使用政府津貼的改善家居及社區照顧服務近2年,主要是上門的認知障礙訓練。對於梁婆婆而言,每次訓練均是開心的時光,除了玩遊戲外,更可以和不同的照顧員訴說她以前在大澳的舊事。

「她覺得現時每天都是賺回來的!」女兒劉伙嬌說。「她不想到老人院,現在對她來說很自由,父親離世前一段時間無法自理,她24小時照顧他,後來體力不繼還是送到老人院了,她知道住老人院不好,現在可以自理還是留在家中生活。」

梁婆婆喜歡參加活動,亦有透過屯門改善家居及社區照顧服務,參與機構的迪士尼行、生日會等,但活動能力受限制,需要別人協助才能去較遠的地方,但家人亦各有家庭,難以長時間照顧她。

女兒表示,改善家居及社區照顧服務幫助她良多,護理員上門的時候,亦是她喘息的時間。「父親離世後要和她常常獨處,我跟她的火花也頗大,常常也會吵架。現在有人上門做訓練時,又可以和她聊聊天,次次都不同的護理員反而是好事,她可以說自己以前的故事,多說幾次也沒人嫌煩,都沒聽過。」她指若沒有了社區照顧服務,自己的壓力會大很多。

長者日間護理中心提供復康訓練,亦是長者和其他人聊天的好地方。

社區照顧服務對於長者及護老者而言,都是居家安老的重要一環,但現時輪候津貼服務時間長達11個月,即使特首林鄭月娥拋出了「零等候時間」的承諾,卻仍有很多規劃上的改變欠宏觀政策,如何達至「零等候」,除了增加名額以外還有配套上的規劃需要政府着手處理。

各區中心數目不均 重新規劃地區服務

作為社區照顧服務的主要提供者,現時香港各區的長者地區中心及鄰舍中心沒有按長者人口比例設立,某些地區的服務不足情況嚴重,以現有的中心數目而言難以原區滿足長者需求,政府應在《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中,加入以人口為基礎的安老服務的規劃比率,並考慮採用「屋苑為本」的方式預留地方作安老設施。

以長者日間護理中心為例,現時按各區議會劃分的中心數目和當區的長者人口總數比例各異,於北區平均每間中心服務長者人數超過1000人,而於深水埗區的數字則只有約200人,可見各區資源不均衡,政府亦沒有因應長者的人口分佈而提供適切的服務,規劃上不夠完善。此外,大部分日間護理中心於星期日不會開放,部分長者的需求難以滿足,政府亦應考慮設立指引令長者在中心不開放的日子得到的必要的支援。

護老院舍及長者中心均面對人手短缺問題,政府於施政報告中提出以輸入外勞應對,但長遠無助解決行業青黃不接問題。(資料圖片)

護老人手短缺 加強吸引年輕人入行

除了長者全日或部分時間由中心託管的中心為本服務外,如梁喜歡需要的上門照顧家居為本服務,亦需要更多的護理員加入,才能擴充現時的支援。然而,護老行業長久以來面對人手不足、青黃不接的困境,一直以來難以吸引新血入職,現時全港的綜合家居照顧服務隊只有60支,而改善家居及社區照顧服務隊亦只有34支,只有地區中心才提供服務,人手亦一直難以擴充。

家區照顧支援最需要的是前線的基層護理員,而基層護理人員流失及空缺嚴重,多年來情況沒有改善,加上長者人口數目持續上升,將來短缺的問題將會更加嚴峻。據社聯2013年向安老服務單位進行的調查報告,本港安老服務單位的個人照顧工作員流失率高達23.4%,空缺率亦有12.4%,估計業內的基層護理職位短缺約一千人。而「以老護老」的情況也值得令人關注,就個人照顧工作員的年齡層來看,50歲或以上的工作員佔超過一半以上,加上這群工作員的退休潮來臨,可見前線員工的工作負擔會更加沉重,有加強培訓相關人手的必要性及迫切性。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屯門區改善家居及社區照顧服務,為整個屯門區提供各類型的上門照顧服務,主要是復康運動及特別護理,亦有同時送膳、家居清潔等,但現時中心只有11名全職的前線護理員。主任王艷芳指,他們每天工作8.5小時,但每天每名護理員只能上門照顧到5-6名長者,提供復康及物理治療服務,若長者同時需要送飯服務,則只能服務約3-4名長者。

參與了「青年護理服務啓航計劃」的穎祈,是院舍裡少有的年輕面孔,為長者帶來活潑生氣。 (李澤彤攝)

此外,服務單位的大部分的護理員亦是40歲以上,50多歲的亦有,故機構亦有參加政府於2015年7月推出的青年護理服務啓航計劃,為有志投身安老及復康界的青年提供「邊學邊做」的機會。機構會在兼讀制課程中同時讓護理學員實習,最終培訓他們成為註冊保健員。但2年來機構培訓了200多名學員,卻只有2位獲分配到屯門區改善家居及社區照顧服務。

故此,要吸引年輕人入行,改善基層前線員工的待遇及晉升階梯亦十分重要,讓年輕人不會認為此行業屬厭惡性工作,同時看到就業前景。過去兩年的計劃共招收了569名學員,但只有5個服務單位提供培訓名額,加上有部分學員最後希望取得經驗後再進修成為註冊護士,為安老業培訓的人手仍不足以滿足需求。政府應考慮把這類提供更多清晰晉升前景的計劃恆常化,為行業長遠不斷注入新血,改變現行青黃不接的情況。

潛在個案未能及早識別 加強對隱蔽長者支援

除了加強前線護理員培訓外,專業社工方面的資源分配亦須重整。獨居長者及雙老家庭的數目為數不少,近年時有獨居長者失救而死的新聞報道,亦反映部分的隱蔽長者沒有及早被識別,不認識社會資源亦欠缺社交支援的問題。據2016年政府統計,65歲或以上的獨居長者有超過15萬戶,而至少有一位已滿65歲長者的雙老家庭亦有約15萬戶,行動不便或是不想麻煩別人的長者未必會主動尋找服務或協助,只靠現時政府資助的地區長者服務中心的1-2位社工負責找出個案,亦難以找出隱蔽長者,提供適切的長期支援。

隱蔽長者需要更多社工的外展服務協助,但現時社福機構的人手編制卻難以安排。(資料圖片)

現行社福機構以整筆過撥款制度接受政府資助,不同機構的人手編制各異,社工的工作繁忙亦難以花大量時間於外展服務上,政府應考慮設立有規管性的指標,要求長者中心按政府設立的人手編制,規定聘用專責為隱蔽長者提供支援的社工數目。政府亦應落實設立個案管理制度,按每位長者在社署的紀錄作跟進服務,讓較少使用社福機構服務的長者亦不會完全失去支援。

要做好安老政策,政府不能單單以增加開支來解決問題,盲目增加院舍或社區服務的每年投入經費,或是把服務外判給市場,不但令安老服務質素因為人手、資源錯配等問題而每下愈況,更難以監管市場運作。在服務需求日增的情況下,政府必須改善安老政策規劃,從新檢視各區的安老中心的資源及人手分配,令各區的長者均能得到適切的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