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觀點】逾百學生疑「被退學」 教育局不能一句校本自主就算了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近日《星島日報》揭發港九潮州公會中學近兩年來退學人數達138人,留級人數亦達46人,有指學校為了提升公開試合格率,不惜勸退成績不達標的學生。事實上,過去並不乏學校「勸退」學生、「鼓勵」學生留級的個案,教育局在查明真相之餘,亦須正視問題根本,杜絕這股歪風。

興德學校過去疑為了避免縮班,製造「影子學生」。

校方有違反《手冊》指引之嫌 逾百學生退學絕不尋常

事件公開後,學校表示曾勸學生留級,惟學生最終決定離校。然而,涉事學校一共有520人,觀乎最新版本的《學校行政手冊》(下稱《手冊》),每年的留級人數不可以多於學生總人數的百分之五,也就是說,該學校每年的留級學生人數不可以多於26人,然而,該校兩年來退學人數達138人,平均每年有69人退學,超越《手冊》的留級比例限制。換言之,坊間質疑校方藉留班留難學生、甚或迫令學生退學,並非沒有根據。

縱然事件還有許多事實尚未釐清,難以證實該校是否藉開除學生來提升文憑試的合格率。但是資料顯示該校的一班中六由中五時的21人,驟減至7人。按理說,若然學生不適應新高中課程,應該在完成中四後退學,轉讀其他課程;這批學生只需要多花7個月左右,就能完成中六課程,實難相信他們會突然退學。

更何況,《手冊》已經指出,留級並非最佳的選擇,因為留級可能會影響「其他學童的入學機會」,另外,《手冊》亦指若然沒有適切的跟進措施,留級只會「減低學生的學生興趣」。此外,過去不少教育研究指出,留級對提升學生的成績的效果並不明顯,學校將如此多的學生列入留級名單,令人質疑他們的決定是否專業。另一方面,《手冊》亦指明,教育局絕不贊成學校勸諭學生「自願離校」,並指明學校應該有教無類,以現時的資訊看來,學校在處理這事件上的確有違反《手冊》指引之嫌。

教育局必須回應事件。

弱勢學校資源匱乏 教育局勿視而不見

學校本非私營機構,政府每年均會撥出一定資助,不會隨着成績而增減,為什麼學校會冒着損害校譽的風險,作出如此莽撞之舉?在此不只針對上述學校,在2008年、2009年、2010年均曾有學校勸諭能力較弱的學生退學,只是規模不及今日之大。這些學校之所以以這種手段提升合格率,無非避免跌入又或是逃離第三組別學校的旋渦。

須知道,自從教育統籌局(教育局)將中學由五個組別改為三個組別後,弱勢學校生態有很大的改變。對於第一組別的學校來說,極其量也是招收了部分第二組別的學生,這些學生的能力差異不大。反之,第四、第五組別學校的學習差異之大,令教師疲於奔命,學校憑藉自身能力,根本難以提升到另一組別,這令他們轉以其他方式提升成績、學校形象,例如在學校外牆張貼海報、要求教師到校外宣傳,甚至不惜勸退能力較低的學生,提升公開試的合格率。

加上中學學生人數近年下跌,學校在中一收生時不理自身能力,在自行收生階段大量吸納有特殊需要、少數族裔、新移民學生,在公開試臨近時,他們避免學生影響公開試成績,也就勸諭學生退學,叫他們另覓出路。

要而論之,學校為免縮班,於是不顧自生能力不斷招生,另一方面他們為了提升成績,又置學生的福祉、學校的責任於不顧,要求他們不斷留班,甚或勸他們退學。

可以說,這次事件涉及的人數眾多,才引起公眾關注,但是若然涉事人數只有十數個,公眾也就難以覺察。對於這類事件,教育局自然要加強監管,以免學生喪失學習機會。但與此同時,教育局亦不應輕視弱勢學校所面對的困難,局方必須要提供更多資源予其應對學習差異等問題,而非一句校本自主,就抽身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