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補選.觀點】泛民要破局 必須走出比例代表制陷阱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立法會補選結束,重點落在九龍西,建制派首次在補選擊敗泛民主派。對於姚松炎敗選,原因可謂眾說紛紜,有指是姚松炎的競選策略不足,也有人認為是民協、本土派選票流失,更有論者認為是鄭泳舜的個人因素助他勝選。這些原因對於選情或有影響,但歸根究柢,這次敗選再次反映泛民陣營受困於比例代表制選舉,政團碎片化、互相攻訐、選民分眾,難以在補選聚合支持單一候選人。泛民若果不能克服選舉制度困局,力量只會一直衰弱,翻身無望。

姚松炎僅以二千多票落敗,重回議會之路紅燈止步。(資料圖片/盧翊銘攝)

鄭泳舜成功入局 功成更在組織力量

我們固然不能否定鄭泳舜勝算與他個人因素有關,問題在於個人因素是否他勝選的關鍵因素。事實上,同一套選舉機器,早年成功把毫無地區經驗、在選舉辯論大出洋相的蔣麗芸送進議會。那邊廂,姚松炎以二千票飲恨,他承認選舉工程失誤,例如少接觸基層選民,宣傳方式小眾。即使在其他兩區,泛民候選人也難以盡吸非建制派的選票。

鄭泳舜擊敗姚松炎,其多年地區工作經驗固然吸引部分選民支持,但整個建制陣營以至政商名人的鼎力襄助,功不可沒。民建聯、新民黨、西九新動力、經民聯、工聯會為他站台,再加上建制派社團動員會員,令深水埗區以外的人也透過區議員和助選團認識他。建制派的資源也遠較泛民豐富,有助在選舉和非選舉期維繫地區街坊。

姚松炎在立法會補選九龍西選區落敗,外界分析敗在競選工程不足。(資料圖片)

近年建制派推送新人入議會的一個明顯例子,莫過於蔣麗芸。她在2005年加入民建聯,但曝光率不高。在2012年,她空降參選九龍西,以約4.74萬票勝選,名單票數超越更為有名的黃毓民名單,後者只得約3.86萬票。蔣麗芸議政能力平平,不時受人非議,但仍可在2016年連任。可以想像,假若沒有穩固的政團和地區樁腳和配票策略,她會難以晉身議會,遑論連任。
 
當然,泛民主派不乏一擊即中的例子,例如余若薇、梁家傑、鄭經翰等人,在2004年立法會選舉勝出,但他們是乘着不滿政治氣氛而來,地區的助力較小。

比例代表制可助少數派進入議會,但同時降低當選門檻。(資料圖片)

泛民四分五裂 身陷比例代表制泥沼

今次選舉是補選,一席對決,勝者全取,但選民投票意願以至候選人選舉策略也深受換屆選舉採用的比例代表制影響,一方面小黨林立,選民也愈趨分化,在泛民一邊尤其明顯。

支持雙普選,不滿政府施政成泛民最大共識,但除此之外,在經濟立場、中港關係等意識型態範疇則差天共地,成員互相攻擊已成家常便飯。選民意向也愈來愈分散,出現本土派、自決派,並與傳統泛民意見相左。隨之而來,社民連、人民力量、新民主同盟等從傳統泛民分裂出來,先後成立,後來再冒起熱血公民、香港眾志等。比例代表制有利小黨,小黨民意支持即使不及大黨,在最大餘額法下,不足一成選票,也可取得議席,例如在2016年選舉,青年新政的游蕙禎的得票率不足8%。 

有指今次補選,泛民得票數目和比例下跌,除了補選投票率一向較低,就是選民分化劇烈,部分本土派拒絕支持三位候選人。以新界東為例,有些屬於本土派的票倉,范國威也未能盡攬選票,拖低得票數字,可見比例代表制,泛民碎片化左右選情。

姚松炎(右)聯同泛民初選對手政黨民協,在深水埗拉票。(彭毅詩攝)

與民協傷痕難復 姚松炎失票嚴重

比例代表制促成派系林立,主流泛民流失本土派選票,同時也流失主流泛民選票。姚松炎墮馬,按傳媒學者李立峯和其他文章的分析,是跟未能攻陷民協在深水埗的選區有關。李立峯在《端傳媒》撰文,運用統計數據,發現2016年選舉中泛民得票較多的細區,姚松炎的失票率會較低。同時,民協得票較多的細區,姚松炎失票的百分比較高,例如每增加100張民協選票,姚松炎的失票率升0.6%。其中,譚國僑任當區區議員的南山、大坑東及大坑西選區,2016年選舉,泛民佔優,今次補選卻由鄭泳舜勝出,最令人詫異。
 
須知道,深水埗區是少數泛民建制區議會勢力均衡的區域,而且居民和人流集中,泛民合力助選,競選優勢比其他地區較大,卻偏偏這選區損失議席,一個合理的推測,是姚松炎及馮檢基在泛民初選爭議,即使該黨成員有多出力拉票,令民協支持者抗拒支持姚松炎。選舉團隊把比例代表制的選舉工程搬到一席對決的場域,犯了致命錯誤。

范國威過去與部分泛民不咬弦,但今次先放底分歧,全力搞好選戰。(資料圖片)

高呼痛定思痛 還可痛幾多遍 

每逢選舉失利,泛民主派也強調要團結,放下黨派利益,奪回議席,但每次選舉也重複犯錯。政治人物卻為了自身和黨派利益出現矛盾,嫌隙來自團體內部鬥爭,也來自選舉制度。比例代表制原意是避免大黨壟斷,引入多元政團,確保反映社會不同意見。不過,政壇元老如鍾士元、曾鈺成和李鵬飛透露,香港在回歸後實施比例代表制,是為了打擊回歸前的泛民,培育民建聯等少數派,並確保行政主導。結果,民主黨逐漸失去大黨地位,泛民陣營深諳制度對他們不利,卻走不出困局,另覓他途對抗建制派選舉工程,陣營中人需要反思。
 
修改選舉辦法道路難行,泛民短期內要扭轉形勢,只能從制度內尋求突破。地區工作固然重要,政黨之間必須整合重回中道,換屆選舉要協議出選名單,再呼籲選民配票,補選時就支持單一候選人到底。選民眼見政黨合作,配合政黨建議的機會也更大。這不是石破天驚的主意,不少政圈中人深明道理但無以付諸實行。假若政團之間再各自為政,而建制派選舉工程更純熟,泛民被摒除議會之日不遠矣。

香港立法會換屆選舉,自回歸起沿用比例代表制至今。(資料圖片)

港式比例代表制簡介

比例代表制,即各選區按選民人數,獲編配若干數量的議席,而選民只可票投1張候選名單。在計算選舉結果時,將有效票數除以議席數量便是當選門檻。例如九龍西有6個議席,點算出300張有效票數,意味獲50張票的名單可以先穩奪1席。

香港的比例代表制,採用「最大餘額法」分配議席。即是說,扣除第1席的當選票數後,再以「最大餘額法」來分配議席,餘額最大的名單,即使不足50票,也能取得議席。有見及此,不論泛民或建制派,都分拆名單參選,試圖憑餘額票晉身議會,2016年選舉,新界東選區有9個議席,由22張名單競逐。

配票也是策略之一。建制派設計一致的配票策略,克服比例代表制浪費選票的風險,增加勝算。但泛民之間為爭奪位置,難以整合及呼籲選民配票,不少選民只能家庭或朋友配票,甚至認同從心出發,過於按喜好投票。事實上,過往選舉曾浪費選票,未能保送選舉名單第二或第三位候選人到議會,削弱泛民比例。直至2016年選舉才有雷動計劃,較有系統地建議配票策略。

同時,比例代表制降低了細黨或小眾進入議會的門檻,好處是令議會有多元聲音,但亦引起不少壞處,包括造成政治力量碎片化,議員只需取悅少數選民即可保住議席,不同勢力各走極端。

詳看《香港01》網站:【立法會選舉回顧】解構比例代表制 歷屆對誰最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