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像獎2018.觀點】一項基金不夠用 香港電影要建多元資助體系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第37屆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禮即將於4月揭曉,翁子光2月在《香港01》撰文點評提名名單,指今屆名單反映出香港電影的弱勢,整體成績猶不及去年,「敏感」及「本土」港片不見蹤影,惟寄望香港中生代導演不要過於埋首系列及商業妥協作品。言之灼灼,滿寄香港導演對香港電影業的憂心。
電影要發展,人才和資金一樣都不能少,但香港現時依賴「電影發展基金」,而其投融資主體、對象、政策都過於單一,政府也沒能建立具規模的電影扶植體系,相比其他屬意發展電影的國家更是區區小巫。電影是高風險產品,若純粹市場主導,則新導演新電影、中小成本電影往往存活無門;倘若政府資助不能解影業發展的燃眉之急,則只是隔靴搔癢、杯水車薪。政府應盡快策略性檢討現時的資助計劃。

第37屆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典禮將於4月 15日舉行,今年主持是張繼聰和蔡卓妍。

縱觀本屆提名作品,五部最佳電影提名《追龍》、《拆彈專家》、《相愛相親》、《明月幾時有》、《殺破狼.貪狼》都是合拍片,本土製作的港片則多在其他提名上見驚喜,例如被稱為零負評港產片的《29+1》獲得七項包括最佳導演的提名,《黃金花》獲得四項包括最佳男女主角的提名等。

「01觀點」早前已釐清,香港和中國的電影合作由來已久,各有特色,無謂如成龍所講拍「中國片」才是好,也無謂將「本土特色」作為香港固步自封的理由。但須知,「合拍片」和「港片」的確存在差異,這一個差異往往決定了該電影是否能完成從創作、製作到發行的漫長過程,也影響一部電影的規模、效果等,這個差異就是資金。

延伸閱讀:【金像獎2018.觀點】香港電影應保持本土特色 成龍說法不符現實

電影發展基金問題重重 首部劇情片可一不可再

「拍電影要賺錢,不如去起樓」,這句話充分地說明了電影行業的高風險性。各國政府為了保護本地電影的生存空間,會採取例如財政補貼、信貸、基金資助、獎勵、稅收減免等手段,對本國電影予以一定扶持。

周秀娜今年憑《29+1》入圍金像獎最佳女主角(IG圖片)

以合拍片方式引入內地/海外資金,令投資方更多元,也是分擔電影風險的一種方法。但是對於初出茅廬的影業人才來說,遠不能靠合拍片一步登天。

香港的新手導演可以依賴的資源,就是電影發展局批下的電影發展基金(資助計劃),基金實行十年來,接獲86項融資申請,批准了其中53項,撥款共約1.52億,而53項融資計劃中僅31項是真正提供給電影製作,總撥款約八千多萬元。電影製作面臨的首要問題就是撥款不足。一部中型電影製作費約可達2,000萬元,業界反應,現時電影發展基金所批出的費用,不足以諸如租用場地、器材、工作人員及演員薪酬、後期製作等的費用。因此實際上不少新導演都要靠打「人情牌」,即工作人員不收酬勞、演員不收演出費用的情況下,才能勉強完成作品。資金不足也令導演構思作品受到影響。

電影發展局又在2013年推出「首部劇情電影計劃」,從電影發展基金中撥款,原意推動電影新作,但其要求苛刻,只有「第一部」長片可以申請政府的基金,缺乏持續性,而且名額有限,之後影人只可透過不斷申請民間小規模基金的資助或憑電影公司投資。但坊間基金又大多具備題材及內容限制,且金額不多。

另外審計署2012年的調查報告指出,要成功申請電影基金需申請人先獨立取得第三方融資,以證明電影在商業上可行,但這項要求對於電影新作實質上也是一道門檻,是不得不做的「雞肋」。例如審計署發現第三方往往就是申請者本人,而業界人士就反映若自己都不投資、他人更難有投資信心。此外,電影基金的使用也存在宣傳費用超支,令政府未能收回全數電影融資成本的問題,雖然電影基金不應只為賺錢,但宣傳費用超支觸碰的是規則,若政府認為撥款不夠,則應增加撥款上限。

政府可參考外國經驗 建立多元投融資體系

資金資助是電影產業的基礎政策,需要投入產業資本而非投機性資本。法國、美國及韓國的電影資助體系,值得香港參考。

和香港一樣,法國將電影作為重要的文化產業,而法國的電影投融資機制運作順暢,近年已經可以擺脫對票房的完全依賴。製片公司是法國電影的主要投資方之一,投資電影的企業可以享受最多50%的增值稅減免優惠,投資風險低,因而能夠鼓勵製片公司參與。另一個投資者就是法國政府,但其資助資金不是來自政府撥款,而是來自影視產業本身,從由包括在法國上映的外國電影(約佔電影總數的60%至70%)的所有電影門票中,提取多種稅源。除此之外,法國的民間資本也受到鼓勵,法國文化部和財政部共同成立的融資局也會提供貸款擔保,而利用電視支持電影發展也是法國的特殊策略之一,法國相當多的電影是由電視台參與和聯合制作。

電影《黃金花》獲得電影發展基金資助,算是幸運兒。(劇照)

美國的電影基金對電影作為文化藝術的資助更加明顯。美國國家藝術基金會(The National Foundation for the Arts)主持對非商業性電影的扶持,其通過增值-資助模式,能讓藝術基金會每資助一美元,都能通過配套資助、後續捐贈、營業收入等方式,產生七至八倍的價值,因此藝術基金會每投入一億美金,就會通過附加資助令總金額超過七億元。美國的民間資助、公共資助也很多,各州府也會通過各種優惠政策來吸引資金投資電影。在這迷宮一樣複雜的資助體系中,其實「國家」沒有扮演任何角色,是靠州政府、社團及個人自發組織。

韓國主要利用「電影輔導金」來扶助青年電影的創作,主要發放對象就是電影學院學生和進行獨立電影製作的導演,用以進行實驗短片、紀錄片和藝術獨立電影的製作。最高可申請相當於總製作費30%的資助,而且毋須償還。韓國也運用金融手段來提供多元化的融資,包括從民間搜集資金的電影投資基金管理機構、投行等,政府還出面為一些電影製作公司作擔保,令融資機構不是血本無歸。

完善電影基礎政策才能吸引電影人才

《香港01》早前採訪多名電影業界人士對財政預算案的看法,多人均指有資金聊勝於無,但香港電影發展除了不斷撥款之外,人才不足、場地受限也是大問題。業界聲音反映香港電影青黃不接的現實,但人才的培養需要政府有長遠、全面的電影政策,而資金政策是其中的基礎。

+2

政府雖每年都有向電影發展局及基金注資,資金數目也不算少,但在其使用、分配、手續、門檻上仍有大量改善空間。另外,政府應研究建立多層次、多元的投融資體系,在保證、鼓勵青年導演、藝術電影、中小成本影片的發展空間之後,令潛在的青年影人看到前景,才能吸引人才源源不絕地加入香港的電影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