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需要一千萬人? 梁錦松鼓吹人口增長 忽視現實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前財政司司長梁錦松日前接受團結香港基金訪問時,重申他多年以來認為香港未來人口應大幅增加至一千萬以上的說法。他強調主張人口增長是為了配合未來大灣區以至全中國發展的需要。然而,他的構想純粹以為引進大量人口,定能促進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卻忽視了未來發展的實際需要。事實上,與香港一河之隔的深圳,以至亞太區內的新加坡近年均極力吸引鄰近國家和地區,以至全世界的高質移民人口,並不斷革新移民政策,以配合實際需要,單純追求數字上的增長已變得不合時宜。

+2
梁錦松(右)亦有出席團結香港基金午宴。(鄭劍峰攝)

盲目追求人口增長 不切實際 

梁錦松的說法誠然能觸動不少人的神經,特別是過去有說法指本港在未來數十年可能由少數工作人口供養大量退休人口的困境。但是,目前本港的主要經濟結構已非數十年前的勞工密集產業,甚至中國大部分地區亦開始發展各種新產業和高增值產業,逐步擺脫「世界工廠」的形象。在此時此刻,梁錦松仍盲目追求人口數字上的增長,而非質素上的增長,或新移民是否能協助本港抓住發展的新機遇,或發展出領先世界的優勢產業,梁錦松的想法無疑是漠視了本港未來的經濟轉型和持續發展的需要。

楊偉雄強調輸入海外創科專才不會對本地科研人才的就業造成衝擊。(余俊亮攝)

事實上,本港目前已由入境處主導的「四大計劃」,以及創新及科技局在本月初提出的「科技人才入境先導計劃」。截至本年初,「四大計劃」在過去五年共過往5年共有26.9萬人獲批來港工作,平均每年近5.4萬人,佔全港勞動人口不足2%。至於創科局剛提出的新計劃由該局直接主導,預料首年將吸引最多1千人來港工作。

「四大計劃」包括「一般就業政策」(一般計劃)、「輸入內地人才計劃」(內地人才計劃)、「優秀人才入境計劃」(優才計劃)、「非本地畢業生留港/回港就業安排」(非本地生就業計劃,專供留港工作非本地生申請)。當中「優才計劃的申請門檻最好,申請宗數僅每年一千宗,獲批率更只有十分之一。

莫乃光認為專才計劃或出現錯配和不足,冀當局檢討。(資料圖片)

創科局的先導計劃無疑有助本港更快聘用國內和海外的從事科技相關的優秀人才。然而,首輪先導計劃規定申請公司必須為科技園及數碼港園區的公司,無疑為對其他初創公司造成不公,其他公司仍必須競逐入境處「優才計劃」的名額。此外,如資訊科技界議員莫乃光批評現時計劃僅要求學士學歷的人才要有1年工作經驗、碩士、博士更無需經驗,是要求過低,難以確保引入高質素科研人才,可能最終只能吸引基層的科研人員來港。

科學園擬以組裝屋模式,興建「創科新斗室」,圖為選址地皮。(資料圖片)

配套不足 難令人才長期留港
本港吸引人才的配套措施明顯落後,本港生活費用高昂,租金及樓價尤甚,亦是使不少人才對留港工作卻步的主因。上屆政府雖曾嘗試對症下藥,在科技園旁邊興建名為「創新斗室」的500個住宿單位,配以共用工作空間等設施,租予園內初創企業人員和外地科研人才,然而每個約200呎的單位租金叫價高達萬元。以不少初創企業以約兩萬元起薪點招聘科研人員,租金已佔了他們收入的一半。

香港墨爾文國際學校位於大埔白石角,鄰近科學園。(盧翊銘攝)

此外,人才若要長期留港,子女的教育是一大難題。據悉過往來港專才的子女多會申請入讀國際學校,但是本地國際學校學額短缺,一位難求。政府雖已盡力回應,包括要求國際學校把過往的五成學額預留給非本地學生,提升至七成,並在近年增撥土地,讓國際學校擴建及引入更多辦學團體。但是,本地國際學校學費高昂,動輒十萬,較著名的甚至高達數十萬,削弱了人才留港的意欲。長遠來說,政府可考慮為來港人才提供稅務寬減及教育補貼,以提升本港的吸引力。

新加坡早於1990年代便開始大幅開放移民及引入高質素人才的政策

吸引人才 配套才是王道

現今不少鄰近本港的國家和地區,如新加坡和深圳等早已採用各種優惠計劃吸引海外人才。

新加坡早於1990年代便開始大幅開放移民及引入高質素人才的政策,並以極其優厚的待遇及福利吸引全球的優秀高技能人才前往新加坡就業或創業。時至今天,剛到新加坡的境外人才可透過各種計劃獲得稅務減免、房屋津貼,以至國家興建的房屋的優先購買權,為確保人才落籍新加坡,更提供快速入籍的方式。反觀港府的政策不單沒有為來港工作的專才提供任何針對性的優惠政策,也沒有就放寬專才在必須在港居住滿七年才獲得永久居民資格,反而視他們為一般勞工或移民,沒有誘因讓他們留港發展。

深圳水圍村29棟農民房改建成人才公寓。(網上圖片)

與香港一河之隔的深圳,自2010年起亦推行名為「孔雀計劃」的引進高技術人才的計劃。參與計劃的境外人才不單可獲得80至150萬元人民幣的補貼,並可獲得各種醫療和落戶的特定待遇。而海外人才在深圳創辦高科技產業更可獲得8千萬元的津貼。而計劃基本上每一、兩年便會進行一次檢討,並更新各種要求和優惠政策,以確保計劃具競爭力。相反,本港的輸入專才計劃檢討頻率則過低,如飽受批評認為門檻過高的「優才計劃」最近一次檢討已是三年前。

面對競爭,本港政府應定期調整並制訂境外人才來港工作的政策,並提供具競爭性的優惠政策,以吸引人才長期留港工作,甚至紮根本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