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樽減廢膠 還須打通回收鏈 壯大回收業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環境局局長黃錦星日前表示,政府委託的顧問建議,為塑膠飲料容器引入生產者責任計劃,鼓勵市民回收膠樽。計劃包括按樽制度,現金回贈等措施,目標是在今年底完成研究及評估,推出方案。香港去年平均每天產生158公噸主要製造飲料膠樽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但回收率不足一成,遠比金屬等價值高的物料差。如果要落實回收計劃,政府需要考慮整個回收鏈,包括回收是否方便,誘因是否足夠,能否壯大回收業務,最後能否達致減廢,還要配合垃圾徵費政策。否則,光是設立回收機也不能發揮效用。

黃錦星表示,顧問初步認為政府應優先就塑膠飲料容器引進生產者責任計劃,並初步建議透過現金回贈的安排,提供經濟誘因鼓勵市民回收飲料膠樽。(資料圖片)

運輸成本高 回收量低 有膠乏人收

政府在去年10月委聘顧問展開研究,探討如何為合適的塑膠產品容器引入生產者責任計劃。王錦星在6月10日表示,顧問稍後會聽取相關人士意見,再把最終建議方案提交環保署,目標是今年底完成研究及評估,再制訂時間表。回收機配合按樽制及現金回贈,是其中一個方法。

現時膠樽回收系統面對兩項難題,一是收運輸成本高昂,二是回收集廢膠量不足。先說運輸成本的問題,當回收塑膠價格低迷,而回收量不足,回收商無利可圖,不會積極回收。《01周報》年初訪問香港廢塑料協會副會長黃頴灝,坦言「所有膠都可以回收」,最大問題是成本。只要多去幾個回收點,一次召車就需要1,500元,但膠樽體積大,不便堆積,收集塑膠的價值只值數百元。

香港環保廢料再造業總會會長劉耀成在其他訪問指,回收後的分類、清洗和打碎工序,通通是開支。整個回收過程成本可達每公噸2,000元。由此可見,沒有屋苑、商場和政府補貼,又沒有改善回收鏈,收集廢膠樽是蝕本生意。

3年前英國有3位學生發明了一款可食用水球Ooho,有望在未來取代難以分解的膠樽,3人更因而獲得2014年Lexus發明獎。(CrowdCube)
+7

回收機要方便 需釐清財務安排

要增加回收量,設回收機及按樽回贈制度的建議合理。這尤其針對現時有回收設施但收集量不足的情況。要增加回收量,回收機的數量一定要多,位置要有多人流,而回贈金額不能太低。有了充足回收量,本地回收商可望不用從外地入口廢膠,專注處理本地製品。現金誘因如果不足,就會降低市民取回按樽價的意欲。另一方面,回收機需能夠分辨膠樽和其他容器,以及分辨出容器來自本地消費,避免混入內地和其他地方的膠樽取利。

再者,政府要釐清如何安排預付和按樽的開支。香港人經常參與的按玻璃樽制度,都是由製造商自行統籌,或者與零售店代辦。在新制度下,政府是否全包整個按樽回收安排,生產商除了代收消費者按金外,就沒有實際角色?還是它們要負擔部份項目開支?

PET主要應用於製造塑膠飲品樽,單在英國人每年平均消耗130億個膠樽,但至少有30億個膠樽沒有被回收。

打通回收鏈 政府補助不可缺

如果回收點要普及,收集、運輸、和清理膠樽的人手和開支也會增加,政府需要估算新增收入可否補足開支,會否需要預留消費者樽價的一部份支付,必要時要提供補助。若果回收商利錢不夠,即使收到膠樽,難保最後也送到堆填區。過往媒體就揭發有政府三色回收桶回收商將廢膠運往堆填,傷了不少支持減廢香港人的心。此外,回收基金應預備有更多回收商添置機器,分揀塑膠再變成膠線或膠粒。業界也有聲音,要求政府審視存放廢膠的土地需求。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項,是新制度能否減少膠樽堆填和胡亂丟棄。按金制、回收機的措施在世界愈趨流行,實踐地方包括澳洲部份省份、德國、挪威、荷蘭,初步有一定成效。英格蘭正在進行諮詢。在德國,99%膠樽也能回收,按樽可退回0.25歐元。在南澳洲(見文首 youtube片段),按金為0.1澳元,回收率也近80%,挪威的比例為95%。即使如美國俄勒岡州,七成多的回收率已被認為是低了。若果制度在香港運行順利,將有利膠樽回收。當然,垃圾徵費,加重堆填區收費,加上嚴格阻止隨處丟棄,也能帶動按樽制度。

鼓勵回收膠樽的工作,並非一勞永逸,政府和業界不時檢討成效。前段提及的俄勒岡州,州政府打算推高回收率,計劃增加按金金額。對香港政府而言,除了檢討消費者誘因,與回收商密切連繫,解決物流和處理關口,必不可少。